高端人才引進,需要怎樣的“綠色通道”
2010-09-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同一個人“被引進”了好多次
事實上,國內的各種人才引進計劃已遍地開花。
“今年3月,我當著500多人的面給中組部李源潮部長提了一個問題,‘千人計劃’是一個5年的項目,那么5年以后怎么辦呢?”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中心的王宏教授用這樣一個問題開始了他的講話。
“現在引進人才就像‘擠牙膏’,我也是被引進了多次。”他的這句話引得大家會心大笑。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引進計劃、長江講座教授、千人計劃……“都是三年五年的,國家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能否更長遠、力度更大一些”?
王宏的疑惑引起國家科技主管部門一位官員的認同。“某些單位在介紹其科研實力的時候,光談人才一個幻燈片都不夠,從院士、長江學者、跨世紀人才、百人計劃等等,但是不同頭銜下都是同一批人。”這些人需從不同渠道申請這些計劃,卻都要被評估,造成大量的重復勞動。
該官員表示,國家正在采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如3年前落實重點實驗室經費,對穩定支持起到一定作用。“但這還遠遠不夠,下一步還要進一步擴大穩定支持的比例。”
一方面是要求對回國人員更大力度支持,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將國內優秀人才排除在各種優惠政策之外,會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我現在還在學術界的話,我不選擇出國‘鍍個金’,就是個傻子!如果沒有一個機制,為國內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提供平臺的話,很可能會‘趕走’這些人才,這也是需要考慮的。”愛普斯應用生物系統貿易公司亞太區資深經理方興旺指出。
他認為,“千人計劃”應同樣面對國內優秀人才。
施一公透露,最初起草“千人計劃”時,他們明確提出希望國內符合條件的人也參與。“但最后從側重‘引進’這一角度出發,沒有采納這一條。事實上,也有很多人都已經在國內了,為什么還要‘引進’一次?”
“千人計劃”不應“千人一面”
由于后續政策不盡完善,“千人計劃”的遴選標準也遭受質疑。
“現在‘千人’的標準是,不是正教授也可以,甚至連副教授都不是也湊合,這樣下去肯定是要影響‘千人計劃’聲譽的。”會上,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看法。
這也是施一公擔心的問題:“現在快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一個向下的螺旋。”第一批引進的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導致部分人的議論,因而有關部門嘗試做一些平衡。但這些做法或許又動搖了真正想回來的高端人才對于政策的信心,相反,一些水平不夠的人卻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了,這些人的質量又再次遭人詬病。
北師大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名譽院長李小文認為,為了避免實力不夠的單位完全因政績引進人才,造成無序的人才競爭,需結合國家發展戰略需求,進行頂層設計。“國家需要發展什么學科,設定哪些崗位,這樣下面才好開展工作。”
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是,是否要求所有人全職回國工作。對此,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孟安民認為,國內已有眾多支持海外人才短期回國工作的計劃,“千人計劃”不必再做同樣的事情。
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也同意這一觀點,但同時提出,對于打算全職回國工作的人而言,應制定妥善的過渡政策,以便他們能順利解決子女上學、家庭安置等問題。
“南方一所學校計劃引進的一個‘千人’,雖然他的過渡工作做得挺充分,但還是和在美國實驗室的工作產生一些沖突,所以就被美國那邊開除了。”丁洪說。
這也說出了陳十一的想法。“我希望相關配套政策能更加明晰,允許回國的人有一個過渡期。”他以自己為例,“從入選第一屆長江學者開始,我回國的路差不多走了10年,所以,在不擾亂我們正常科研秩序的情況下,我們的心態應該更寬松一些。”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理學院誠聘海內外高端人才 2016-04-07
- 人大代表鄭強教授:180萬津貼引不來人才 西部對其饑渴 2014-03-05
- 高端人才引進:除了高調歡迎,更應冷靜篩選 2012-08-13
- 北京化工大學石峰教授課題組招聘博士后、引進人才(長期有效) 2021-01-23
- 四川大學鄒華維教授團隊引進人才、專職博士后招聘啟事 2020-06-01
- 電子科大于軍勝教授與紐約大學André D. Taylor教授合作:通過引進一種小分子結晶助劑增強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性能 2018-03-27
- 國家高端人才引進研討會成功舉辦 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