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年院士:中國化學給世界帶來諸多驚喜
2011-02-10 來源:科學時報
化學學科還發展了一種利用水溶性陽離子型共軛聚合物作為熒光探針實現DNA甲基化水平探測的新方法,其靈敏度高、成本低、引物無需熒光標記,而且檢測在均相溶液中進行,無需分離、純化手段,可以方便地用于腫瘤特異性基因標志物的篩選研究;了解相關抑癌基因啟動子區CpG島的甲基化狀態,對于及時發現和治療癌癥非常重要,在臨床腫瘤早期診斷上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此外,我國科學家還提出了包括高溫裂解商品化SiC顆粒實現規模化制備高品質無支撐石墨烯材料的方法、模板剝離制備超平滑表面金屬納米結構的方法;實現細胞圖案化以及快速高靈敏度高通量檢測分析細胞培養、藥物刺激與細胞代謝物的微流控分析方法;在純水溶劑體系中,對氟離子進行快速檢測的氟離子檢測試紙和對氟乙酰胺等含氟毒物的快速電化學檢測的方法;利用苯—氟苯相互作用調控晶體堆積實現單體自組織輔助的無催化劑點擊聚合方法,以室溫本體聚合所得到的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類磷脂超支化聚合物為載體,通過連接結合配體或抗體的策略,將不同種類的抗腫瘤藥物(如氮芥、阿霉素、紫杉醇等)輸送到腫瘤細胞內部來達到抗腫瘤的目的;以聚烯烴或回收聚烯烴為碳源材料制備碳納米管材料的方法;沒有金屬參與的、溫和條件下合成芳香硼酸酯的方法,以及含氮雜環化合物的不對稱氫化策略;膠體和界面化學的“自模板法”和氣液界面單層膠體晶體模板新方法;利用同步輻射裝置,建立了把同步真空紫外光解離質譜技術與普通的實驗室手段相結合用于燃燒化學研究不同方面的方法……
這些研究對于推動和促進材料制備、有機合成、納米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顯示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作用。
2010年化學基礎研究新理論、新概念不斷取得突破。科學家通過設計一個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實驗,首次成功觀測到了理論預測的轉動量子態為12、13和14的反應共振態分波所引起的3個振蕩峰,并且發現理論預測的共振態能量完全達到了光譜精度,又一次實現了反應共振態研究方向上的新突破。
科學家還利用限域效應機理,在鉑表面構建了具有配位不飽和的亞鐵納米結構催化劑,不僅成功實現了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真實操作條件下氫氣中微量一氧化碳的完全脫除,而且發展出了“界面限域催化”的概念。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采用蒙特卡羅方法獲得了對ABA兩親性三嵌段共聚物在選擇性溶劑中自組裝形成囊泡狀膠束的動力學過程的模擬結果,對囊泡這一特殊結構的形成機理賦予了新的解釋,還對嵌段共聚物在選擇性溶劑中的自組裝動力學過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新材料不斷被發現,并得到研制:新的碳同素異形體——大面積石墨炔薄膜(graphdiyne);潛在的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具有無心空間群的新型堿金屬硼鈹酸鹽類;通過控制所施加的電信號就可以實現可控電驅動的碳納米管/殼聚糖復合物薄膜;利用掃描隧道顯微術構筑的存在手性的二維籠目網格結構;可直接釋放抗癌藥喜樹堿且能增加載藥量而大大降低了初始暴釋,并可同時釋放兩種藥物起到協同治療效果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對丁二烯和異戊二烯聚合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并突破了順1,4-選擇性97%極限的催化體系;可以使超過90%的大腸桿菌被抑制且對哺乳動物細胞產生的細胞毒性很小的紙片樣宏觀石墨烯膜;可以在溶液中的納米級“中國地圖”表面,實現DNA雜交反應并實現可尋址的高靈敏基因檢測,以及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對單堿基變異性的高特異性分辨的液態DNA芯片;還有中國古代建筑用糯米灰漿成分之謎的破解等,都是具有重要理論和應用價值的進展。
我國一直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有機/聚合物白光電致發光器件,2010年又取得一系列的新進展,僅據前9個月的統計,“期刊引文報告”數據庫收錄的有關該領域的961篇論文中有374篇是我國作者發表的,占38.9%,足見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與影響。
有機反應是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2010年新反應與新化合物的分離、表征亦取得較大突破。
金屬催化的碳碳鍵形成反應是有機化學中最為重要的一類反應,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正是由于其在形成碳碳鍵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被授予了20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我國化學家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很有意義的進展,特別是采用廉價的銅、鐵及其鹽為催化劑的炔基化反應、三氟甲基化反應、氧化酰胺化/雙酮化反應、不活潑芳烴與鹵代芳烴的直接偶聯反應、3組分生成1,3-二取代聯烯的反應等。在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的應用范圍拓展至多氟芳烴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還有,多種環肽類生物活性物質的全合成以及50余種(其中不少具有抗癌、抗腫瘤、抗菌、抗細胞毒和抑制微生物等生物活性)的新生物堿、萜類等化合物和骨架的分離和結構確定等,也都是有機化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2018自然指數-中國化學研究機構排名TOP50 2018-12-17
- 2018年3月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發布 | 化學及材料學科 2018-03-16
- 2018自然指數發布 | 中國18所科研機構進入化學學科TOP50 2018-02-28
- 基金委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計劃重點支持五領域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