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瑜: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財政投入將達120億元
2011-03-1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如果政府預算能夠獲得全國人大的批準,今年自然科學基金的國家財政投入將達到120億元,比去年增長近20%。”每年采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他都是用不高的聲調,不緩不急的神情,不同的是,他說出的這個數字總在不斷增加。
去年,基金委對全國1848個依托單位提出的11.9萬余份各類申請組織科學遴選,擇優(yōu)資助了全國1166個依托單位的各類項目26633項,完成96.8億元的資助計劃。
“國家投了這么多錢,我們都做了什么?起了哪些作用?這是我們始終考慮的事情。”陳宜瑜說,“‘十二五’期間,我們最大的思考是,如何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力、更加開放的中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
“十一五”科學基金財政投入是“十五”的3倍
過去5年,科學基金運用國家財政投入超過300億元,這一數字比“十五”增加兩倍。據統計,2006年至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所有授獎項目(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的所有授獎項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大部分授獎項目主要完成人也都得到過科學基金的連續(xù)資助。
“‘十一五’期間,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基金管理體系,保證快速增長的科學基金能產生更大效益。”陳宜瑜說。隨著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公布實施,科學基金的管理有了法律規(guī)范。
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基金實施25年來的首次總體績效評估——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也于去年啟動,預計評估工作將于今年6月份前完成。
堅持“三個更加側重” 不斷完善科學基金資助模式
“未來5年,我們將突出更加側重基礎、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人才的戰(zhàn)略導向,支持基礎學科發(fā)展,同時緊跟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求,推進創(chuàng)新人才資助培養(yǎng)。”陳宜瑜說。
“科學基金資助的原則是不能讓學科有短板,我們每年都在進行調研,比方說,目前學放射性化學、核物理的人不斷減少,這兩個領域已經出現人才短缺的現象,針對這樣的薄弱學科,我們在立項和資助上就要適當加強。”
其另外一項重要任務是,推進儀器的基礎研究。“我們的任務不是做儀器,而是為科學家們提供其實現某個目標所需要的工具。6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工具,我們國家的科研發(fā)展到現階段,也需要有自己的工具,才有機會實現突破。”陳宜瑜說。據悉,科學基金今年將有10億元用于這項工作。
與此同時,同一個課題申請從不同渠道申請名目繁多的項目,科研人員疲于奔命應付各種驗收的狀況“十二五”期間或將有所改變。陳宜瑜透露,今年,科學基金的面上項目執(zhí)行期從3年延長到4年,重點項目從4年延長到5年,單項平均強度分別由2010年的34.7萬元和221萬元提高到60萬元和300萬元,“隨著經費的增加,科學基金將適當延長項目的資助周期,提高資助強度,我們將努力緩解科學家“多頭申請”的壓力,保障他們安心、專心、潛心科研。”
在培養(yǎng)青年人才方面,科學基金今年也將適度提高資助強度,擴大資助規(guī)模,使青年科學基金平均強度達到25萬元,進一步提高資助率,并加強戰(zhàn)略規(guī)劃,努力培育創(chuàng)新團隊。
建設有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任重道遠
“從影響力、工作范圍、承擔的任務、運行機制上看,我國科學基金與國外確實有一定差別。”陳宜瑜說。例如,許多國家的科學基金是以人員經費支持為主,研究經費由研究單位自己籌措,更多關注的是支撐條件和平臺,實際上是以人才和平臺為主體。又比如美國,科研活動的支持是多元化的,衛(wèi)生、航天、農業(yè)都有自己的資助系統,美國科學基金會(NSF)每年只有六七十億美元的經費,但承擔著統籌平衡整個國家科學研究發(fā)展的重要使命。
我國科學基金側重于項目支持,而且要保證學科的均衡協調發(fā)展,事實上承擔著支撐中國基礎研究隊伍整體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二者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美國NSF項目主任幾年一換,項目主任做了基金工作之后,還可以回去繼續(xù)做教授,就業(yè)非常容易,而且擁有基金工作經歷,很受科研機構的歡迎,而此舉顯然不太符合我國國情。
“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這個任務非常艱巨,需要研究科學本身的規(guī)律,再結合我國國情。”在陳宜瑜看來,這一目標的實現,與科學基金整體運作模式、運行機制息息相關,涉及到事業(yè)單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
“我們希望即將完成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能從歷史的角度全面總結科學基金的突出作用和成功經驗,用發(fā)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其在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戰(zhàn)略定位,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提高管理水平和資助效益。”他最后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公開招聘流動編制工作人員的啟事 2020-11-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第九大學部 2020-10-30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2020-09-17
- 陳宜瑜:以“雙力驅動”引領基礎研究發(fā)展 2012-06-14
- 專訪陳宜瑜:如何管好用好科學基金 2012-03-19
- 訪陳宜瑜:以“工具”突破引領原始創(chuàng)新 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