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國際合作:智力引進為中國科學添翼
2011-08-2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2009年11月,Vavricka來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組,開始他的博士后研究。而資助他在中國科研和生活的經費,正來自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
“Chris很聰明,工作很認真,為人也非常有禮貌。”研究組成員這樣評價這個美國小伙。而Vavricka來中科院之后,科研上也如魚得水,短短兩年時間即有超過10篇高水平論文被接收和發表。
鑒于其優秀表現,Vavricka在來中國的第二年,再次獲得“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資助。“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Vavricka告訴《科學時報》記者,他很希望在博士后研究結束后,能夠謀到一份全職工作,繼續留在中國。
像Vavricka這樣的外籍青年科學家,在中科院已有179位。這一計劃主打“年輕牌”,專門資助40歲以下的外籍青年科學家和博士后來中科院進行合作研究,他們中有86%來自發達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
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和外籍青年科學家在受資助期間,與國內專家合作,參與多項科技部“973”、“863”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大或重要方向性項目,承擔多項研究所及其他單位重點項目,聯合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許多論文。
2010年4月26日,國務委員劉延東會見中科院首批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和外籍青年科學家代表。她充分肯定了這兩大計劃在探索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結合新模式上發揮的作用,并希望它們能夠成為具有示范意義和國際影響的科技合作與交流計劃。
“愛講”大師很愛講
與“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計劃”和“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相比,“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的資格要老一些,科學圈里熟悉這個計劃的人,都喜歡稱呼它為“愛講”。
從2004年實施以來,“愛講”就眾星云集,能登上這個講壇的,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某個研究領域聲名顯赫的大腕。
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理論物理學家David Gross以“愛講”教授的身份訪問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Gross這次訪問,除了帶來理論物理方面的前沿成果外,還促成了美國卡弗里基金會與中科院的合作。2006年,卡弗里基金會出資300萬美元,成立了中科院卡弗里理論物理研究所。該所后來在協調國內物理學基礎研究、促進跨學科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Tak Mak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在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領域均有建樹。受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研究所邀請成為“愛講”教授后,Mak就一直惦記著能與中國展開合作。2009年,他與健康所合作的科技部中加合作項目——“腫瘤基質干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及其臨床研究意義”申報成功。
隨著“愛講”計劃的名氣越來越大,“愛講”教授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現在中科院各研究所共推薦“愛講”教授候選人80位左右,最終獲選專家不超過20名。
近于苛刻的選拔也贏得更多的喝彩。2009年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77.5%的研究人員認為,“愛講”計劃的執行達到了預期目標,15%的人則認為該計劃實施效果超出預期。
這樣的成績是許多中科院人樂于看到的。在中國科技國際化的進程中,借助國外智力引進這條道路,中國科學也許可以走得更漂亮。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JACS:具有動態活性位點的Ga/Zn雙單原子納米酶提高癌癥治療 2025-05-10
- 西工大于海東/梁飛、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Matter:摩擦電貼片通過銅死亡抑制術后黑色素瘤復發 2025-04-15
- 中科院化學所賈迪課題組 Nat. Commun.:利用光散射量化復雜凝膠體系中動態弱鍵的強度及物理交聯點密度 2025-04-08
- 中國參與國際大科學合作產出科技論文增加 2016-10-13
- 南京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獲批 2016-01-04
- 同濟大學國際合作研究成果發現納米雜化材料負磁阻現象 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