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位論文越碼越厚 創新能力不足廣受詬病
2011-08-2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高校開始發出積極信號
論文要求逐漸由“字數”向“創新點”傾斜
畢業于武漢大學信息安全專業的王后珍博士還記得當年交學位論文初稿時的情景,與周圍的同學相比,自己的論文顯得有些“寒磣”:很多同學的博士畢業論文大多厚如磚頭,自己只有70余頁的論文在裝訂時卻連側面上的標題都印不上去。
與同學交流后才知道,很多同學認為“只有寫厚了,才會覺得踏實”,班里最厚的一本論文甚至達到200多頁。
出人意料的是,論文答辯結束時,王后珍薄薄的論文因為思路清晰、有創新點在眾“磚塊”中脫穎而出,“意外地”獲得了為數不多的“優秀”。
高校里已經開始發出積極的信號。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生馮登雖然離畢業還有兩年,但導師已經要求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了,“從論文大綱到最終定稿都要有明確的規劃”。
面對學位論文的要求,馮登壓力很大,但這份壓力并非來自字數,而是論文核心內容的創新點——導師明確提出:“論文一定要有創新點,有自己的想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吳庸博士還記得一個當年在校時同學間私下總結的“潛規則”:畢業論文首先就是要把字數湊夠了,評審專家們肯定都得互相給面子,但表面看上去還要說得過去,“再說,一些飛來飛去的‘老板’也不一定有時間認真去讀內容。”
而現在,他留心觀察發現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要求正不斷提高,高校對論文的字數要求有所寬松,漸漸把重心落實到博士生在讀期間具體的研究內容和其所做的實際工作上來了。
吳庸說,盲評(學位論文評審的一種制度)的比例加大了,突襲式的抽查更是讓人心驚肉跳,各方對畢業論文創新的追求自然也多起來。
華中科技大學的馬洪教授說,自己在評閱博士學位論文時,判斷的主要標準一般是“看其研究工作有沒有價值,論文本身所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博士生本身做了多少工作”,而非依據論文的厚薄下定論。
每年博士生交學位論文初稿時,他常常對還在讀的博士們明確態度:“希望論文能夠精簡一些以減輕博導們的審閱壓力。”
武大數學系黃崇超教授介紹,在國外,本專業的論文經常要請其他專業的人士來做評價,看看非本專業人士對論文內容能不能做到有大致的了解,以驗證論文的可讀性,“所以說,論文頁數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論文的厚薄也說明不了什么。”
他表示,自己欣賞的還是那種“自己做的東西,論文中有足夠創新點”的論文。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評閱了100多篇博士學位論文,常見問題全在這里! 2019-06-21
- 2016年度中國復合材料青年獎、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揭曉 2017-07-31
- 201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公示 2012-08-06
- 2018年的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 確定加大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措施,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2018-01-04
- 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發布 中國第29名 2015-11-25
- 評論:中國的博士點制度扼殺了高等學校的創新能力 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