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中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道路
2011-09-05 來源:環(huán)球科學
當然,我們有時也會犯錯,被拒的成果后來贏得了諾貝爾獎。其中一個例子與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姆特·米歇爾有關,當年他對光合反應中心的研究論文被《自然》拒收,但這篇文章發(fā)表到其他雜志后,卻為他贏得了諾貝爾獎。不過,哈姆特·米歇爾在論文被拒后,非常大度地接受了我們的意見,并且在向其他雜志投稿之前,還根據這些意見,對論文作了一些修改。
最關鍵的是,一本雜志要有勇氣和信心來保證編輯意見的獨立性,在作決定時不受作者名氣、編委會的影響。審稿人只能對文章本身提出意見。《自然》下屬期刊都沒有編委會,一篇文章最終是被接收還是拒絕,決定權都在我們那些非常專業(yè)的編輯手上。這些年輕的、才華橫溢的編輯是《自然》所有期刊的關鍵力量。
李黨生(《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
制約國內科技期刊發(fā)展的因素很多,主要還是在于人和體制這兩方面。缺乏優(yōu)秀的編輯人才導致國內科技期刊長期處于“潛伏”狀態(tài),而體制的制約更使得優(yōu)秀人才不愿意從事編輯職業(yè)。科技期刊在國內長期被置于科研附屬行業(yè)的位置,不太受重視,支持力度和科研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擁有深厚學術背景的科研人員基本不愿意從事編輯行業(yè),這造成了國內很少有科學編輯,對于期刊學術水平的提高很不利。
這幾年,《細胞研究》和自然出版集團的合作是一個成功案例,相信我們的經驗對中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能提供一些借鑒。我們認為,期刊發(fā)展的關鍵是頭腦冷靜、定位明確。同國際知名科技期刊出版商合作,對于國內的學術期刊而言,就如同插上了一對隱形的翅膀,可以提高論文的傳播效力,擴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增加海外銷售等。
但是,不要簡單地認為,國際合作能夠拯救中國科技期刊,文章的學術水平還得靠自己努力。只有當中國的科研實力進一步加強,中國科學家取得更多創(chuàng)新性成果,中國科技期刊的水平才可能水漲船高,出現更多的名刊,才會有更多的中國科技期刊走向世界。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允許從專項報銷的“卓越期刊”又增30項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目錄的項目達到315項 2020-07-29
- 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應不忘初心,行穩(wěn)致遠 2016-11-22
- 中國期刊界首次研討建設“精品國際科技期刊” 201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