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江浙技術轉移與轉化紀略(下)
2011-09-16 來源:科學時報
如何才是最對的方程式?
2009年4月,應化所成立所地合作處,主持該處工作的副處長鄧鵬飏走馬上任。鄧鵬飏和周光遠等所領導一起,進一步思考掣肘應化所技術轉移轉化的相關因素。
“我們分析認為:第一,在目前我國的科技創新鏈上,接近末端鏈上的開發環節很薄弱,過去中科院的研究所總是試圖在開發環節的一個點上進行突破,但往往在‘點’上的這一突破,還不足以帶動‘面’和‘線’上的突破。怎么實現科技創新的跨越?第二,技術轉移轉化需要一個載體或者平臺,它不但需要基礎應用的人才,同時也需要工程技術的人才。需要制度創新,讓各種人才都能在這個載體或平臺上和諧共處,這個載體或平臺是以產業鏈的高端為目標。第三,這個載體或者平臺要長治久安,不能讓科研人員開發出成果之后,總是整天背著個大展筒或電腦包,汗流浹背地滿世界亂跑。”鄧鵬飏對本報記者說。
回首歷史經驗教訓,當年的“長春熱縮”幾經沉浮,但公司從應化所剝離出去之后,應化所本部的輻射化學也人走題散,沒有了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使輻射化學的基礎研究日漸萎縮。應化所在徹底進行公司人員剝離的同時,也失去了原來有著相當優勢的輻射化學這個學科。
“其實最優化的選擇應該是各安其事,公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應化所不要進行太多干預。公司若是非要做‘冷縮’,和‘熱縮’不太一致怎么就不可以?”鄧鵬飏說,就具體的學科而言,它對企業的支撐不應該只是一時的作用,企業要借助學科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它成長壯大了就要反哺科研。科研人員得到足夠的經費,就能真正沉下心來做科研,重新鉆進“象牙塔”。
“目前在我國,擁有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那些高端人才,要么是從研究所轉出去之后,轉到產業圈里可能就再也回不來,要么永遠都是孤芳自賞,封閉在自己的科研學術圈里。在這兩個圈沒有交匯點和共同點。”鄧鵬飏詮釋說,“我們現在的意圖,是讓他們既能走得出去還要能轉得回來。但究竟走到哪一步、走到多遠就轉回來,才是最好的時間和路徑?如何才是最對的方程式?我們目前也沒把握,這正是我們要探索的。”
鄧鵬飏推心置腹:“構建產業化有機銜接的鏈條,我們做管理的人要多費心思。那些與地方合作成立的企業,其運行和管理過程的瑣碎事務,盡量不要讓科研人員煩心,要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做科研——企業的運行和管理,對他們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領域,只有科研本身才是他們輕車熟路的馳騁天地。如果科研人員舍本求末,過多涉獵自己不熟悉的經營管理層面,他就極容易犯低級錯誤。而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由我們替他擔當——我們是他的娘家人。”
前不久,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接受記者訪談,從創新一批產業到創新國家體系闡述了他的觀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法更加注重其經濟意義,其目的是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實際拉動力,衡量的標準是產業經濟規模的大小和在全球市場競爭力的高低,以及對本國GDP的拉動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將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將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結合在一起,內涵更加豐富完整。
看來,我國要形成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應用化學國家隊就不能坐而等閑,必須不斷積極探索,在蓄勢待發中“儲能”,應該并且可以“儲能”!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 2020-09-10
- 促進創新一體化 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成立 2019-07-10
- 共計47家!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名單公布 2019-02-18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韓艷春團隊 AFM:彈性體基體中構建連續共軛聚合物網絡 - 實現高拉伸性與高電學性能兼得 2025-03-25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 AM: 發明“機器學習增強試錯法” - 實現橡膠配方高效、極限優化,已應用于高技術裝備制造 2025-03-14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簡忠保研究員課題組 Angew:水相配位共聚制備極性聚烯烴 2024-04-01
- 創新載體強化溝通增進聯系推進轉化 長春應化所組織專家長入江浙企業 201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