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管理從“心”開始
2012-01-30 來源:光明日報
關鍵詞:大學管理
“彼且為大學,與之為大學”
每一個大學學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選擇,選擇麻木還是清醒?選擇自主還是他主?選擇閉鎖還是開放?選擇為學還是為官?選擇求真、求善還是趨偽、附惡?選擇獨立思考還是一味服從?
“彼且為大學,與之為大學”的意思是,將大學作為大學,不能作為政府機關或商業機構來管理,要遵從大學的邏輯,采用大學的模式管理。
一般地,大學管理依據可以有三點:一是從學生天性出發,依據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制定教學計劃,提供管理服務。現在很多老師上課采用把課程內容備好告訴學生的方式,而非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定期和學生談話,發現學生的特長,分別指導。二是從政府文件出發,通過行政指令、領導要求的方式,制定教學計劃,師生按要求活動。這種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達到了頂點,但往往違背師生天性,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三是從社會需求出發,根據學校定位,形成辦學理念,制定教學計劃,師生按計劃活動。
比較科學的大學管理應該將學生成長發展需求作為第一依據、社會需求作為第二依據,依照專業社團的方式進行管理,依據法律和大學的特性和內在邏輯管理大學。只有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人力資源才能增強,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現代大學應該依據人的成長和知識增值的邏輯管理,即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學生自治;依據法律保障,授權與問責相結合,決策與執行相分離,使大學學人有責有權;依法民主管理學校。
要明晰高校與政府的法律關系,由大學來辦大學,教育家辦大學。政府并不一定能辦好大學。應對現行《高等教育法》規定的大學辦學自主權很難得到政府行政部門尊重的部分作修改。建立學術主導的內部管理,普通教授主導的教授委員會負責學術評價、人才引進和評價、招生、財經分配,健全的學生自治組織。只有在學術最前沿的人,才知道學術資源如何分配最為有效,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學術主導。現在高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一定要考核學歷,因為沒有同行能客觀地評價他的學術能力,如果成立了教授委員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近期目標是:第一,打破計劃體制,實現學校平等競爭(打破招生分批次,校長論級別,資源分配論關系的局面)。第二,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管評辦分離,恢復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第三,保障學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完善校內的民主管理。第四,明確學校章程(條例),各校依章辦學。大學自身面對改革寧可快半拍,不要慢半拍。首先制定章程,練好內功。把學校建成知識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靈家園。真正落實服務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策略。
每一個大學學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選擇,選擇麻木還是清醒?選擇自主還是他主?選擇閉鎖還是開放?選擇為學還是為官?選擇求真、求善還是趨偽、附惡?選擇獨立思考還是一味服從?建議大家獨立思考而不一概接受,求真拒偽,趨善而遠名利,務實而戒浮躁,創新而不簡單重復。以此與大家共勉。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