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礎學科領域與世界的差距縮小,化學進步幅度明顯
基礎學科領域包括數學、計算與信息科學、物理與天文、化學、地學和環境科學、生物學,及其他自然科學。我國基礎學科領域在1981年—1985年時間段的相對影響力指標為0.25,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其后保持緩慢增長的態勢,一直到1993年—1997年,基本穩定在0.3左右。其后開始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到2006年—2010年“十五”計劃期間,達到了0.69。數據表明,我國基礎學科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基礎較弱,經過最近10余年的進步,到2010年與世界平均水平的整體差距已經明顯縮小了。
化學是進步幅度最明顯的學科,相對影響力指標從1981年—1985年時間段的0.22,增長到2006年—2010時間段的0.78。物理與天文學、地學和環境科學這兩大學科在1981年—1985年時間段的相對影響力分別為0.31和0.42,但是到2006年—2010時間段分別提升為0.75和0.79。這個時間段引文相對影響力最高的基礎學科是數學,達到0.91;最低的學科是生物學,為0.58。在統計的30年范圍內,大部分基礎學科領域的學科相對影響力都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
四、工程技術領域影響力提升顯著,土木工程學科表現不俗
工程技術領域包括:土木工程,電力、電子、信息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工程,醫學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生物技術,工業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及其他工程和技術學科。我國工程技術領域在1981年—1985年的相對影響力指標為0.48,即大致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一狀態一直保持到2000年。從數據上看,2000年是我國工程技術領域論文提升影響力的拐點,在此之后的十年期間,表現出顯著增長態勢,到2006年—2010年段,相對影響力達到了0.86。
在工程技術領域中,30年來進步最顯著的學科是土木工程學科。1981年—1985年,我國土木工程學科的相對影響力指標只有0.32,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后幾年迅速上升,在1990年前后達到一個峰值,而后逐漸回落到2000年前后的0.48的低谷。此后的10年,土木工程學科的相對影響力快速增長,在2005年—2009年達到1,即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6年—2010年,又進一步提高到了1.1,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工程技術領域,土木工程學科是我國唯一的相對影響力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學科。我國相對影響力達到0.9以上的學科還包括化學工程、納米技術、環境工程等學科。2006年—2010年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學科相對影響力大都在0.8以上,與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相對較大的學科是環境生物技術,只有0.66。1981年—1985年環境生物技術學科的相對影響力為0.52,因此環境生物技術也是30年來進步幅度最小的學科。
- 2017中國科技論文產出態勢評述:我國超八成卓越論文來自高校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