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中國大學的獨立與自信
2012-05-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為中文系教授,面對浩浩蕩蕩的留學大潮,這些年,我不得不再三辯解:不同學科的“國際化”,其方向、途徑及有效性,不可同日而語。自然科學全世界的評價標準接近,學者們都在追求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社會科學次一等,但學術趣味、理論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較趨同。最麻煩的是人文學,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論述都跟自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聯系,很難截然割舍。而人文學里面的文學專業,因對各自所使用的“語言”有很深的依賴性,應該是最難“接軌”的了。
所以,文學研究者的“不接軌”、“有隔閡”,不一定就是我們的問題。非要向美國大學看齊,用人家的語言及評價標準來規范自家行為,即便經過一番勵精圖治,收獲若干掌聲,也得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過于委曲求全,乃至喪失了自家立場與根基?
“留學之目的,在于為己國造新文明”
講幾個小故事,你就可以明白當下中國的情勢以及我的心情。
10年前,我在臺灣大學教書,推薦一臺大中文系畢業生到北大念研究院。這學生興沖沖來了,可一個月后“打道回府”;問她為什么,回答是:“剛到北大很興奮,清晨散步,未名湖邊書聲瑯瑯;不過仔細聽,怎么都是英語?要學英語,我干脆到美國去。”
3年前,南方某大學下決心奮起直追,希望我幫助物色一外國教授,據說待遇很優厚。開始我很在意,覺得這是好事,應該玉成;可私底下的叮囑,讓我心都涼了——“最好不是華裔,要一看就是外國學者。”這哪里是挑學者,分明是選演員,才這么看重“鏡頭感”。
兩年前,我指導的博士申請某名校教職,得到的答復是:學校統一規定,只有在外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者可直接入職,本國大學培養的博士,再好也只能先當博士后。今年畢業的博士生,因到哈佛大學進修過3個月,求職時,總被問及他在哈佛跟某某教授學到了什么“真經”。學生很誠實,說僅僅談了兩次話,合起來不到3個小時。為什么不關心在北大的4年苦讀,而專注于那蜻蜓點水般的“訪學”?
這不是三五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風氣使然。記得我們曾嘲笑臺灣的高等教育是:“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曾幾何時,我們也變得如此不自尊、不自愛?
為了配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培養各行各業拔尖的創新人才,國家留學基金于2007年設立了“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每年選派5000人,“攻讀學位”與“聯合培養”各占一半。選派的對象,雖以理工科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也占了15%。這當然是大好事,我舉雙手贊成。北大因地位特殊,每年送出去200人左右;中文系實力雄厚,每年也能爭取到八九個名額。
但說實話,作為中文系主任,我內心很糾結,也很困惑——既為我們的學生很有競爭力而自豪,也擔心此乃“為他人做嫁衣裳”。教育部有“博士生兼招補償辦法”,即選派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后,有關學校/院系可補充相應數量的博士生招生名額。問題在于,優秀的生源就這么些,若都送出去了,豈不十分可惜?經多次協商,教育部答應給北大、清華特殊政策,沒有卡死1∶1的比例,送出去的學生中,“聯合培養”遠高于“攻讀學位”。
我必須考慮學生的立場,不敢像年少氣盛的胡適那樣,撰寫《非留學篇》(1914年1月),說什么“留學之政策,乃以不留學為目的”。因我深知,國家派遣大批留學生,此舉對于中國科技、教育、學術、文化的前景,影響十分深遠。但青年胡適的說法,也并非毫無道理:“留學之目的,在于為己國造新文明”,故關鍵還是在于如何辦好本國的大學。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廈門大學曹學正教授 Macromolecules:高強高黏超流體動態高分子網絡的仿生設計及跨尺度流變理論模擬揭秘 2025-07-03
- 廈門大學侯旭教授團隊 AFM:具有顏色指示氣體輸運開關閾值的磁響應光子液體門控 2025-07-02
- 太原理工大學張虎林教授 Adv. Sci.: 熱電凝膠賦能仿生多模自監督指尖受體 2025-07-02
- 天大封偉教授團隊 Nano Today:構筑固液獨立雙重網絡通道以實現動態目標的自主熱管理 2024-11-24
- 四川大學盧燦輝教授/熊銳特聘研究員 Small: 用于獨立多通道光學加密的納米纖維素手性光學標簽 2023-05-16
- 中科院化學所宋延林研究員/李會增副研究員/趙志鵬博士 《Nano Energy》:獨立式雙電極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效液滴能量收集 2023-04-18
- 北大教授陳平原:第一流學者不該當校長 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