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不必在考核指揮棒下跳舞
2012-06-0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團隊合作——讓創新的“爐火”越燒越旺
2012年5月,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推出最新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科大“環境/生態學”首次進入該學科領域全球研究機構排名的前1%。消息傳來,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立廣教授和他的團隊激動不已,這其中有他們的貢獻。
中國科大以極地環境研究室為依托成立環境科學專業,從無到有,迄今整整十年。“學校總是能看到我們新的思想火苗。從研究室、專業,到碩士點、博士點、一級學科,每一步學校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敦促我們去申請。”孫立廣說。
在他的率領下,4名教授、副教授,2名博士后及20多位研究生,組成了這支闖南極、走北極、下南海的精銳之師。他們通過對企鵝糞沉積柱的研究揭示南極大陸生態、氣候與環境的演變,開拓了“全新世南極無冰區生態地質學”新領域,還將獨創的“企鵝考古法”推廣運用,據此進行古降雨記錄的重建,破譯出南海鳥糞層里暗藏的“氣候密碼”,相關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我們這個實驗室沒有院士,也沒有官,是個沒有‘帽子’的團隊。”孫立廣感慨地說:“科大是一片難得的學術凈土,沒有‘帽子’的團隊也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和土壤。”
在這所大學里,許多創新團隊的成長都有著各具特色的故事。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是一支陣容華麗的年輕軍團,光是“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百人計劃”教授就有10多個。這支隊伍中最年長的就是“舵手”潘建偉,他是中國最年輕的70后院士。
多年來,為了儲備人才和追趕國際前沿,在學校支持下,潘建偉耐心布局,將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人一一送出國門,分布到德國、英國、美國、瑞士、奧地利等量子信息研究的優秀國際小組加以鍛煉,在量子糾纏和量子存儲等方面迅速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近年來,這些特意“放飛”國外多年的年輕人悉數回國,使團隊得到了空前的壯大,成為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的團隊之一。
“我們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城域網上的使用已經基本成熟,快則兩三年,慢則三五年,就可以推廣。”潘建偉說:“為實現廣域的量子保密通信,我們計劃在2015年左右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潘老師領銜的這支研究隊伍,眼界上瞄準世界前沿,技術上執著且精益求精。”鄧友金說:“這是一支向心力很強的優秀團隊,研究的爐火正越燒越旺,那么就會有更多的柴火添加進來!”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科技大學徐航勛教授與王育才教授在超薄聚吡咯納米片的空間限域合成與其在光熱治療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8-04-09
-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 共軛高分子納米片在可見光下實現高效純水分解反應 2017-08-31
- 中國科技大學劉世勇研究組: 酶觸發聚合物囊泡-核交聯膠束轉變用于抗菌藥物的選擇性和位點特異性輸運 2017-07-21
- 廈門大學侯旭教授團隊 AFM:具有顏色指示氣體輸運開關閾值的磁響應光子液體門控 2025-07-02
- 瞿金平教授華科大團隊牛冉研究員 AFM:基于離子交換的微反應器利用自身產生的pH梯度和長程流場實現雙重增強的鈾提取 2025-07-02
- 太原理工大學張虎林教授 Adv. Sci.: 熱電凝膠賦能仿生多模自監督指尖受體 2025-07-02
- 廈大陳洪敏教授課題組2022年招收申請考核制博士生及博士后各3-5名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