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療法是一種新型微創或無創治療腫瘤的方法,其主要利用吸光材料在近紅外光照射下產生的局部熱量來殺死腫瘤細胞。開發具有高光熱轉換效率的光熱材料一直是光熱療法研究的重點。當前研究普遍集中在發展能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Ⅰ(650-950 nm)具有響應的光熱轉換材料。與近紅外生物窗口Ⅰ相比,近紅外生物窗口Ⅱ具有更大皮膚可承受光暴露能量上限以及更優的光學穿透深度,然而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Ⅱ(1000-1350 nm)具有高光熱轉換效率的高分子材料鮮有報道,開發能夠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Ⅱ具有優異光熱轉換效率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
聚吡咯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光熱高分子材料也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迄今為止,對聚吡咯的光熱研究僅僅停留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Ⅰ,如何通過調控其物理結構與電子結構應用于近紅外生物窗口II的研究尚未見諸于報道。最近,來自中國科技大學高分子系徐航勛教授以及生命科學院王育才教授的研究團隊在Nano Letters上報道了一種超薄二維聚吡咯納米片空間限域合成新方法并展示其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Ⅱ能夠實現高效光熱腫瘤治療。他們首先以具有層狀結構的氯氧化鐵為模板,在插入吡咯單體進行原位氧化聚合后得到具有超薄片層形貌的二維聚吡咯(PPy)納米片。由于層狀氯氧化鐵的空間模板限域效應,所制備的PPy納米片普遍具有小于3 nm的厚度,最薄的僅有1 nm (圖1)。
圖1. 超薄層狀PPy納米片的制備示意圖及其TEM/AFM圖片
由于所得到的PPy納米片具有超薄的二維片狀結構,有利于酸解氯氧化鐵模板過程中吸附大量摻雜離子,能夠實現高度摻雜,進而使PPy納米片的電子結構中形成雙極化子能帶。這個獨特的性質使得PPy納米片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Ⅱ展現出與普通PPy納米球截然不同的光學吸收特性(圖2)。測量結果顯示其在1064 nm處的消光系數達到27.8 L g-1 cm-1,在1064nm激光照射下的光熱轉換效率達到64.6%,大大超過了之前所報道過的其他無機/有機光熱材料,這也是二維聚合物納米片用于近紅外生物窗口Ⅱ光熱治療的首次報道。
他們設計一系列體外和體內實驗來進一步驗證超薄PPy納米片的高效光熱腫瘤消除能力。PPy納米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1064nm的激光照射能夠快速有效的殺死腫瘤細胞。體內的腫瘤治療實驗結果顯示通過靜脈注射PPy納米片的腫瘤經過光熱療后幾乎被完全消除,而且1064 nm相對于808 nm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圖3)。以上結果充分體現了超薄二維聚合物納米片在近紅外生物窗口Ⅱ光熱腫瘤治療的巨大潛力。
圖3. PPy納米片應用于體內動物實驗的治療結果
超薄二維高分子材料具有獨特的光物理與光化學特性,是一類具有潛力的生物材料,這項工作在發展二維聚合物材料用于光熱治療領域取得重要的進展,同時也為今后設計和合成更多的聚合物納米結構應用于生物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等經費支持。
論文題目為:Ultrathin Polypyrrole Nanosheets via Space-Confined Synthesis for Efficient Photothermal Therapy in the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論文連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nanolett.7b04675
- 東華大學陳志鋼教授團隊 AFM: 仿生設計碳纖維/二氧化鈦@聚吡咯光熱-電熱織物用于全天候海水蒸發 2025-02-15
- 廣工閔永剛/黃錦濤團隊 ACHM:用于集成熱管理和電磁波吸收的高性能聚酰亞胺/聚吡咯-碳納米管@PCM復合材料 2025-01-10
- 東華大學曹雪雁/史向陽團隊 AHM:仿生聚吡咯殼聚糖納米凝膠共遞送藥物和基因實現轉移性前列腺癌的高效治療 2024-04-30
- 蘭大卜偉鋒/蘭州化物所蔡美榮、周峰 ACS AMI:聚合物動態共價油凝膠原位剝離MoS?納米片及其增強的潤滑性能 2025-04-08
- 浙理工童再再課題組 JACS:基于flat-on和edge-on附生結晶方式構筑多組分高分子二維納米片狀材料 2025-02-03
- 河北地質大學盧昶雨、江蘇科技大學郭峰/施偉龍課題組 Small:基于黑色g-C3N4納米片的光熱自修復防污防腐涂層的構筑 2025-01-15
- 東華大學史向陽教授/沈明武研究員團隊 AFM: 雙驅動納米馬達用于高效腫瘤光熱治療及治療后炎癥緩解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