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首次設立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
2012-09-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日,34歲的浙江大學副教授蔡登正在為即將啟動的新項目做預算。與普通科研項目不同,這個名為“社交網絡信息傳播分析與挖掘”的項目有點特別,科研團隊只有5人組成,年齡全部35歲以下,經費支持額度為500萬元。
“以前,像我這么年輕的科研人員能夠獨立帶領團隊爭取到這樣的國家項目非常困難。”蔡登說。
他所指的項目是今年973計劃首次設立的“青年科學家專題”。該專題除堅持973計劃“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的定位,圍繞國家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組織項目等要求外,最大的突破在于,申報項目明確要求“項目負責人和參加人員年齡均不超過35歲”;此外,“對單個項目承擔單位數量不超過3個,參加人員不超過5人”。
“這就相當于傳統973計劃的一個課題。讓年輕人拿到獨立經費,承擔目標相對集中的小規模科研和管理任務,積累實戰經驗,培養創新團隊。”科技部基礎司沈建磊處長介紹,以國家項目的形式明確對35歲以下青年人才予以支持,鼓勵青年人脫穎而出,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為什么是35歲?
該舉措也被視為貫徹落實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具體嘗試。因為本次科技體制改革就特別強調,要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特別是35年歲以下青年的培養使用。
為什么會選擇35歲?一位專家這樣劃分一個科研人員的學術生命:“一般來說,28歲之前是學習的過程,即掌握學習的方法;38歲之前有旺盛精力從事創新創造;48歲之后適合做創新和技術管理的工作。35歲往往是科研人員創新能力最強的年齡段,他們多活躍在一線,科研已有起色,并具備一定基礎,清楚知道未來研究方向,經過培養和孕育,科研創新會達到峰值。”
沈建磊也認為,35歲就是博士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專項向這個年齡段傾斜,符合人才規律,希望青年人才早點脫穎而出,也為973計劃輸入新鮮的血液。
973計劃實施以來,非常注重對青年人才的培養。統計顯示,973計劃所有項目中,立項當年未滿45歲的首席科學家共有273位,占總數的1/3,立項當年未滿45歲的課題負責人共有3072人,占總數1/2強,其中,未滿35歲的507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973計劃10年來,立項時年齡在35歲以下的首席科學家卻只有13名,如高小山、徐濤、周琪等優秀中青年科學家。通過973計劃培養,他們不僅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而且在戰略思維和把握學術方向上的能力不斷增強,逐漸成長為活躍在各自學科領域的將帥人才。
在現有科技管理模式下,大量3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承擔項目或課題還存在一定困難。從科研人員成長規律看,組織973項目這樣的優秀團隊要求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和管理經驗,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同時也存在與資深專家工作、資源協調等實際問題。“青年科學家專題”要求團隊人員全部35歲以下,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員的科學創造性,而且避免了一些年輕人“背靠大樹好乘涼”“評年輕人變成評其背后‘老板’”的現象。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6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發布|高分子相關項目 2017-07-27
- 科技部973計劃項目“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和纖維材料制備中的結構與性能調控”工作部署會召開 2014-04-28
- 科技部:973計劃2014年項目申報733項 223項進入復評 2013-05-03
- 北化大徐福建教授等39名學者擬入選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最高資助1個億) 2018-12-19
- 2018“材料與未來”青年科學家論壇暨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浙江工研院第二屆學術年會在寧波舉行 2018-07-09
- 張希院士:年輕人該做獨創性工作 2017-09-27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