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經歷和反思:國外也有“逃離科研”現象
2012-11-3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科研環境讓理想變得“太貴”?
程代展的帖子在科學界引發的熱議,很多是圍繞科研環境、科研資源分配等問題展開的。有人認為,是這樣的環境磨滅了青年科研人才的熱情,讓科研理想變得太貴、太奢侈。
孫之傅(應采訪者要求,化名)幾年前從美國一所著名高校做完博士后研究回國,目前在一家科研院所做PI(獨立領導實驗室的科學家)。
回到闊別5年的北京,他著手開展科研工作,但他發現,首先面臨的挑戰是自己的實驗室每年至少要有100萬元的經費進賬,否則運轉就有問題。
他所在的科研院所規定,其領導的實驗室的博士生每個月2000元的獎學金以及工作人員的一半工資都需要他自己想辦法解決。也就是說,他需要申請足夠多的項目以獲得經費支持,來維系實驗室的運轉。但國家規定,項目經費用于人頭的部分不能超過15%。所以,保障實驗室的生存是他的第一要務。所以,孫之傅每年上半年的大部分精力要用于申請項目上。“跑項目”,成為這些青年科研人員最頭疼的問題。頭疼的并不是跑項目本身,而是其公平性和公正性。“科研資源的分配是科研體制的一個核心問題。”孫之傅說,從形式和過程上來看,其實國內的項目申請跟國外沒什么太大區別,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不是學術的力量,不得而知。
同樣曾在美國留學的翟薈說,美國的教授其實也有爭取項目的,華盛頓有很多“管錢”的機構,一些教授經過時也順便去拜訪,“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不是他們天天干的事情,不占用他們的主要精力”。
一位著名海歸學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我們的規則制定得很好,跟國外沒什么差別,但是在執行層面出了問題。比如說項目申請中的匿名評審,按道理沒有人知道誰是評委,但是他在周六傍晚接到通知說,下周一去參加評審,結果周日上午就收到五六條請關照的短信。有一次他與一個新招聘的年輕人聊天時,對方很直率地問:“我回來以后,需要多少時間出去拉關系?”
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孫之傅也有不解的地方:“在美國,科研經費中人頭費是大頭,畢竟,人是主導因素,現在我們的經費太多比例用在購買大型儀器上了,不應把納稅人的錢變成儀器公司的利潤。”孫之傅說,現在國內不少實驗室的設備比國外好很多,但是拿不出錢讓優秀的博士后安心待在國內做科研,這些優秀人才寧愿選擇去國外,所以不少實驗室面臨優秀人才流失的問題。他呼吁科研經費也要“以人為本”。
在一些海歸青年科研者看來,科研評價的空間也亟待改善。孫之傅說,我們喜歡用發了多少文章、拿了多少經費來衡量,但對項目的結題往往草草了事。他說自己接觸到一些大的項目,評審的意見一律都是“優秀,獲得滾動支持”。評審時評委是否有不同意見,是否能反映到評審的結果上,也不得而知。他在美國讀書時,發覺教授在做科研時很有Credit(信用,口碑)的概念,更看重項目本身取得的學術成就,以此來累積自己的學術地位,而不是以拿到經費的多少來衡量。
一位海歸學者打了個比方,看一個人有無學術成就,就像是與金庸小說里的高手過招,難道你主要看他以前學過什么,跟哪個老師學過,讀過幾本武功秘籍?你過兩招自然心知肚明。
科研體制和科研環境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的反映。讓孫之傅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所在的科研院所一般較大項目啟動時,一些基金或者項目機構的某個處長甚至是普通工作人員,也會被邀參加,受到格外的禮遇,往往“前排就坐”。他對此特別不解,在美國,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只是純粹的辦事人員。這個細節的對比引發了孫之傅的思考:項目的實質性決定權到底在專家手里還是行政管理人員手中?學術力量在行政化的裹挾下,能否保持其應有的地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Hou)
相關新聞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與國外研究團隊合作:具有主動變形功能的形狀記憶聚氨酯微膠囊 2020-10-10
- 打破國外壟斷!青島研發出高鐵用高性能聚氨酯微孔彈性墊板 2017-09-06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研究員崗位招聘 2015-08-25
- 不必為“逃離科研”失眠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