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落選院士施一公當選美院士惹爭議
2013-05-0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4月30日,施一公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外籍院士,而在兩年前,他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巧合的是,在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之前,他曾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批評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許多科學家把太多的時間用在了拉關系上,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做研究。
“當初他來清華時,對學校承諾三年內將在《細胞》、《自然》、《科學》雜志上發表12篇論文,這是三份國際權威的雜志。但是他做到了,這種能力非常不一般。”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一位教授對記者表示。
鑒于施一公的科學造詣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而他卻在國內疑似“得罪了人”,因此一“成”一“敗”,被許多人視作是中國科研體系的尷尬寫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背后邏輯。
“評選只是一個過程,我不認為他沒有評上中國院士就說體制不好,中國有中國的評價體系,美國有美國的評價體系。但是這不妨礙他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博雅干細胞集團董事長許曉椿對本報表示。
科學成就卓著
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前的4月25日,施一公還當選了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就是這樣一位美國雙科院士,卻曾在兩年前從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中落選,這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施一公當年以全國數學競賽河南賽區第一名保送進清華,又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后又赴美留學,很快就拿到了終身教職的鐵飯碗。
他選擇癌癥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課題是:細胞凋亡和癌癥發生的分子機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學家致力研究的目標之一。2003年,由于破解了這一類生命科學之謎,當時年僅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成為這一獎項設立17年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
但是這些并沒有阻擋住他的回國之路。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職來到清華,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
“他組建了生命科學的團隊,培養著人才,不僅僅是為了科研。”上述教授表示。
迄今為止,施一公已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研發。
“當選美國院士,不僅僅是為國爭光,也是中國科學家走出中國的第一步。施一公是一個頂級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對于生命科學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對蛋白質機構的解析,是因為結構和功能直接掛鉤。生命科學中有4萬多個蛋白質,目前全球才解析上千個,還有很多蛋白質沒有解析。”許曉椿對記者表示。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徐)
相關新聞
- 饒毅、施一公聯合為《科學》雜志撰寫社論 2010-09-03
- 施一公:人才培養應從項目人才向高端人才轉變 2010-06-28
- 美國院士Ray H.Baughman受聘為南開大學“楊石先講座”教授 20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