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德國的教授為世界文明作出如此巨大的貢獻,怎能不被他們的國人尊重和尊敬呢?
有學者認為,德國之所以在學術和思想界名人輩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德國很早建立了完善的大學教育系統。早在19世紀初,普魯士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 (后人稱他為德國現代教育之父) 便厲行教育改革。洪堡按裴斯泰洛齊的自然本性發展個人的天賦和力量的教育思想改組普魯士公立學校。他把柏林大學(1949年改名為洪堡大學)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學自由的大學,使之成為各德國大學效法的榜樣。洪堡從大學是從事純科學的機構這一核心觀念出發,認為大學的組織原則應建立在純科學的觀念之上。大學的研究并非對實用的、專門性科學知識的研究,以實用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技術教育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于人格發展并無多大裨益,只有那些“純粹科學”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訓練,才能教會人們去進行自動的、創造性的思考,去進行符合道德原則的行動。根據洪堡的理念,大學的基本特征有二:寂寞(獨立)和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特征為依據。大學的寂寞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一定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應用洪堡的教育理念,德國的大學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19世紀初, 普魯士慘敗于拿破侖的法國,雖然當時普魯士正在向法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依然拿出了最后一點家底,下決心要辦好教育。柏林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了,威廉三世不僅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柏林大學的校舍,而且每年還為柏林大學撥款15萬塔勒。而在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為學校做的經費預算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用作了建筑費用,較多的經費則用于聘請有真才實學的一流教授方面。在洪堡大學的辦學經費預算中,比人員工資預算還要多出一倍的是用于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預算。教育部長威廉·馮·洪堡明確提出:“國家必須對教學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大學是研究學問、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職業或技術培訓中心,更不是賣文憑的機構”。“為科學而工作”成為柏林大學的校風。上世紀20-30年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也說過:“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可惜,近60年來人們把這樣的理念幾乎忘了, 更甚者——出大官者,乃杰出大學也。
柏林大學剛創建時,教授的標準工資是年薪1500塔勒。在當時發達的港口城市,一個熟練的手藝人家庭,年生活費僅需150塔勒;一個受過高度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年生活費約為750塔勒。也就是說,一個柏林大學教授的工資足夠養活10戶手藝人家庭,或是兩戶中產階級家庭。生活在一個經濟收入“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剃頭刀”的社會里,教授是很難有足夠的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尊敬的。
德國大學的教授名額有限,每個專業一般只有一個教授,是教研室當然的主任。等級制度非常嚴格,教研室內其他博士(研究人員),如果不換大學一輩子也不可能當上教授,所以也就不會有教授級工程師。我們中國大學教授太多太濫,一個教研室往往有20幾個教授,有的正教授甚至都沒有發表過什么有影響的論文。在國外找不到助理教授位子的博士后,往往一回國就成為正教授,于是就以為和國外正教授對等了,其實不然。所以,中國存有嚴重的“職稱泡沫”。
普魯士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沒有采用當今中國流行的招聘大學院長、副校長(正校長由上級黨組任命,不公開招聘)的“筆試+口試”或“人機對話”的選才方法,自作主張地就直接聘請了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學者費希特出任柏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于是之后這個大學的講臺上就出現了黑格爾、叔本華、格林兄弟、普朗克、愛因斯坦……
看到這里,我們對德國人為何這么尊重和尊敬大學教授就不足為怪了。
為什么中國人沒有像德國人那樣對自已大學的教授尊重和尊敬呢?為什么當今教授越來越貶值,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國大學的教授中沒有出現萊布尼茨、愛因斯坦、普朗克、玻恩和海森堡格等科學和文化大師,沒有發明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照相機、計算機、手機等,也沒有發現電、微積分和相對論。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器、交通和通訊都是西方科學家原創的成果,中國大學的教授對這些重要的人類文明幾乎毫無貢獻。這里既有關鍵的體制問題,當然也有知識分子自身的問。馬克思·韋伯指出,一個學者要想贏得社會的認同感,“無論就其表面和本質而言,個人只有通過最徹底的專業化,才有可能具備信心在知識領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再看中國大學校園有些教授,不用談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了,簡直與社會上的三教九流沒有差別,拉幫結派,吹牛拍馬、投機鉆營,溜須拍馬,混跡于市俗,熱衷官場,勾心斗角,或濫竽充數,不懂裝懂,誤人子弟,剽竊國內或國外的論文,制造垃圾論文,他們哪里視學問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惟一支撐;或在酒桌、歌廳、麻將桌上花時間,這類人注定在科學上沒有創新。如果連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都沒有人管,這種氛圍中有怎會出得了真正的成果?自身不爭氣,就怪不得民眾不尊重和不尊敬了。
- 西安交大張志成教授、高登峰教授 AFM:自由體積和能帶結構協同調控助力聚合物電介質高儲能性能 2025-05-11
- 東南大學管英士教授課題組 ACS Nano:橡膠態可拉伸垂直結構光電探測器 2025-05-11
- 青科大李志波/劉紹峰教授團隊 ACS Catal.: 新型鉿金屬催化劑鏈穿梭聚合制備高熔點烯烴嵌段共聚物OBC 2025-05-11
- 去年全社會1.4萬億元研發支出超7成來自企業 2016-03-14
- 華南理工大學召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申報座談會 2016-03-08
- 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 2015-06-29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