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學術批評和爭論的內(nèi)在和諧性。學術批評和爭論是學者之間就不同的觀點、見解進行質疑、商榷、探討、辯駁的過程,表現(xiàn)為同行或學派之間學術上的相互矛盾、沖突和競爭。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通過爭論,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從而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展開多角度和多層次的探索,獲得更廣泛深入的認識,并在爭論中互為比較、互為補充、互相啟迪;在質疑中反思,在反思中超越,有利于激活思維,最終獲得更為深刻、全面和正確的認識。不同觀點、理論和學派之間爭論的結果,或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或消除誤解、達成共識,或暫時未達成共識,但也會積極反思,進一步完善各自的觀點和理論學說;引發(fā)新的共同關注,促使人們共同解決。總之,經(jīng)過科學爭論,無論是擯棄了錯誤的觀點、結論,還是堅持了正確的觀點和理論,只要促進了科學發(fā)展,都同樣能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
共同遵循學術爭論的行為規(guī)則。對待學術爭論必須持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方法,對批評或爭論的對象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做到言之有理、論證有據(jù),以免失之武斷,更不可斷章取義甚至故意歪曲對方的觀點;批評要“對事不對人”,不論資歷和職位都應平等對話,要以真知灼見啟發(fā)人,并注意言辭斟酌、把握分寸,避免用語過激,更不可盛氣凌人,有損對方聲譽。在爭論中,要對不同觀點和見解持寬容態(tài)度,理智地傾聽對方的不同意見,冷靜地分析、對比和鑒別,從中吸取有益的思想,以實現(xiàn)自我反思和超越。學術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主要平臺,在編審學術批評或爭論性的稿件時則應注意保持公正的“中立”態(tài)度,不應以編輯地位憑個人好惡偏袒或排斥某一方;對批評、反批評稿件,在選擇同行審稿專家時,盡可能避免因審稿者的親疏關系或門派觀念等因素影響審稿的客觀公正性,以確保真正有學術價值的爭論性文章及時發(fā)表。
營造鼓勵健康和諧的學術環(huán)境。應提倡科研人員充分發(fā)揮主體意識,發(fā)揚獨立思考的品格和求真務實的精神展開自由的學術評論;要敢于突破既定的章法和權威的思維定勢,拓寬思路,發(fā)表獨到的觀點和見解,反對權威定調(diào)和人云亦云;對不同的學術觀點應持相互尊重的心態(tài)進行積極的建設性對話;要擯棄文人相輕、惟我獨尊或孤芳自賞等不健康的思想。學術期刊或科普報刊應積極倡導科學評論,如專門設置刊登學術爭鳴、討論、質疑類稿件的欄目;在征稿簡則中明確表示鼓勵學術爭鳴,特別歡迎學術評論類稿件;并針對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或難點問題,主動立題開展學術討論;對有重要創(chuàng)見同時有爭議的論文應借助編者按、卷首語、導讀等引導評論;對確有學術價值的討論或爭鳴稿件應及時或優(yōu)先發(fā)表,且稿酬從優(yōu),以資鼓勵,共同營造自由寬松充滿活力的批評環(huán)境和氛圍。(作者朱大明為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級工程師)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