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紡企協30年不同階段的歷程、特點和取得的進步,我們深深的感到:行業協會組織是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改革和產業變革而日益成長起來的,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生產的必然產物,服務宗旨、內容、對象、方式和機制也處在不斷探索、變化與完善之中。中紡企協30年有成績和進步,也有探索和彷徨,尤其在近十年的工作過程中,有一些經驗和體會:
(1)做好協會工作要找準職能定位,堅持服務宗旨。明確這一點是做好協會工作的根基。中紡企協在了解企業和企業家需求等方面具有政府和市場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優勢,能夠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實施行業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并反映來自企業家層面的訴求;同時,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企業和企業家服務,貼近企業、貼近企業家,想他們所想,辦他們希望辦的事,在優質、貼心的服務中求的生存和發展,這樣的產業協會才會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2)做好協會工作要有所作為,以創新促發展。30年的協會工作經驗,我們深感只有不斷根據行業和企業發展需求,拓展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果,才能贏得企業家的尊重和信賴。在政策服務上,既要提供國家和行業領導、專家解讀和傳播政策信息的渠道,為企業家創造上情下達的機會和條件,又要積極收集和反映企業家訴求,充分發揮企業家中兩會代表參政議政的作用,使下情上達;在事關行業經濟運行和重大問題研究探討上,采取多種方式,讓有思想見地的企業家發表觀點和對策思路,開展企業經營者問卷調查,傾聽他們對行業熱點與走勢的理性判斷;在國際交流、學習考察和培訓服務上,既要讓企業家開闊國際化視野,把握投資、貿易與科技合作交流的機會,又要緊跟管理創新前沿,學以致用,講究實效,真正受企業家歡迎。事實證明,協會組織只有扎實有效地創造性開展工作,才能促進協會發展壯大。
(3)做好協會工作要廣聚各路精英,構建行業“智庫”。協會工作者更多是組織協調的角色,許多工作和活動是需要依賴社會更多的有志人士及智慧資源才能開展起來。協會的一大優勢應該是聚集人才,只有把政府、研究機構、社會中介組織、業界精英等“行家里手”匯集起來,協會工作才能具備可靠的智力保證和組織基礎。
上述的體會和經驗總結,有些是我們已經做到了,有些還在探索和改進之中,還有些是屬于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是我們堅信,無論現在還是未來,行業協會工作大有可為。
二、當前紡織行業經濟形勢與未來走勢
今年年初,我在“中紡圓桌論壇年會”上,談到了2011—2012紡織行業經濟形勢的一些基本分析和判斷。
2011年,我國紡織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總體平穩,各項指標增長基本正常,但增速呈逐月逐季放緩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全國3.6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786.5億元,同比增長26.8%,增速較一季度末下降4.8個百分點;實現內銷產值44441.7億元,同比增長29.5%,較一季度下降4.1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化學纖維產量達3362.4萬噸,同比增長13.9%,較一季度下降4.1個百分點;紗產量達2894.5萬噸,同比增長12.4%,較一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布產量達619.8萬米,同比增長11.6%,較一季度下降7.8個百分點;服裝產量達254.2億件,同比增長8.1%,較一季度下降6.5個百分點。全行業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總額達6799.1億元,同比增長36.3%,增速較一季度下降2.2百分點;新開工項目數為13715個,同比增長2.3%。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2541.2億美元,同比增長19.9%,增速較4月底降低7.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價格同比提高19.3%,出口數量同比僅增長0.5%。
2011年行業運行所反映的指標盡管基本正常,但運行面臨的各類風險較上年明顯增多,原料價格大起大落、融資環境緊縮、各種要素和用工成本提高、外需增長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加大了運行壓力,從去年下半年起行業產銷、投資、效益增速逐月逐季放緩,效益增速下滑尤為突出,規模以下小企業運營遇到較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