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鄒綱副教授課題組在螺旋共軛聚合物的可控合成與應用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首次通過磁場和線偏振光輻照成功實現了螺旋聚二乙炔組裝體的可控合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9月23日出版的 naturecommunication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的博士生許洋洋。
手性現象普遍存在于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螺旋共軛聚合物具有獨特的光學和電磁學特性,在手性分離、顯示材料、不對稱電極、及生物醫藥等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新的不對稱合成方法和技術不斷發展,由手性單體的聚合、非手性聚合物的手性修飾發展到手性模板控制聚合和超分子組裝等。能否實現由非手性的單體出發,不加入任何手性添加劑的情況下高效選擇性合成螺旋共軛聚合物仍然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1845年faraday發現了著名的法拉第效應,即當線偏振光在非手性的介質中傳播時,若在平行于光的傳播方向加一個強磁場,則光的振動方向將發生旋轉。與法拉第效應不同,磁圓二色性效應是源于在外磁場下物質對于左、右旋圓偏振光的吸收不同。顯然,與圓偏振光不對稱誘導聚合機制類似,如果一個光化學反應在特定方向的線偏振光和磁場的控制下也會出現手性選擇性。
針對這一挑戰,該課題組首次在磁場下加入與磁場方向平行或反平行的線偏振紫外光輻照聚合,實現了螺旋聚二乙炔組裝體的可控合成:制備的聚二乙炔組裝體cd信號與磁場強度成正比,且改變磁場與線偏振光方向夾角,能得到相反cd信號的螺旋聚二乙炔組裝體。研究人員利用這一體系,初步探索了其在可視化識別氨基酸對映異構體方面的潛在應用。該研究成果為由非手性單體出發制備螺旋共軛聚合物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并能對探索生命科學中的手性起源問題提供參考和啟示。
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 南林黃超伯、寧波材料所陳濤《Adv. Mater.》:生物啟發的具有可調螺旋結構的異質球體 → 用于準確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2025-06-18
- 川大微粘控團隊 Adv. Mater.:模仿DNA構象“內卷”實現聚烯烴材料性能“進化” 2025-06-18
- 西安工程大學劉呈坤教授團隊 AFMs:具備高靈敏度的仿DNA雙螺旋褶皺柔性纖維力學傳感器用于人體運動監測 2025-05-19
- 南密西西比大學顧曉丹教授、愛荷華州立大學夏文杰教授 Matter:構象鎖助力共軛聚合物高溫下穩定運行 2025-06-09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韓艷春團隊 AFM:彈性體基體中構建連續共軛聚合物網絡 - 實現高拉伸性與高電學性能兼得 2025-03-25
- 南科大馮奎、郭旭崗/海南大學陳志才 Angew 綜述:高性能有機電化學晶體管共軛聚合物的分子設計策略、應用和前景 2025-01-09
- 合工大秦海利、從懷萍/中科大俞書宏 Adv. Mater.: 在超強韌水凝膠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