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死因之一,據統計每年有近兩千萬人死于該病,幸運的是90%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移動健康醫療技術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了新的機遇。
通過長期監控心電、心音、血壓、脈搏等生理信號可以有效地獲取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從而達到心血管疾病預防的目的。而脈搏傳感技術以其無創、便捷等諸多優勢成為移動健康醫療領域研究最多應用最廣泛的傳感技術之一。光電式脈搏傳感器和壓電式脈搏傳感器作為最常用的脈搏傳感器件在靈敏度、信噪比、功耗及成本等方面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例如,光電式脈搏傳感器對環境光和人體運動非常敏感,行走和手臂擺動等肢體運動均會導致偽跡的產生。移動可穿戴健康醫療領域的持續革新對傳感器的小型化、功耗、靈敏度、兼容性等關鍵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小型化導致的電源供應的減少讓靈敏度和功耗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相較于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尋求功耗與靈敏度之間的平衡,自驅動主動式傳感技術的提出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方案,它可以將機械振動信號直接化為電信號從而解決功耗和靈敏度的矛盾,實現無功耗高靈敏度的自驅動傳感。
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李舟研究員和王中林院士領導的聯合科研團隊,與北京安貞醫院和朝陽醫院的孫廣龍、范一帆兩位心血管疾病專家合作開展研究工作,共同研發出無需信號放大就可藍牙傳輸、針對心血管疾病進行預警和診斷的自驅動超高靈敏脈搏傳感器。博士研究生歐陽涵和田靜靜選用具有納米結構的金屬銅和聚合物薄膜作為摩擦層,采用柔性材料作為封裝層,制造出具有良好柔韌性和優異穩定性的脈搏傳感器。該器件在脈搏傳感測試中,成功將脈搏振動直接轉化為高達1.52V的電信號,其信噪比達到45 dB是光電脈搏傳感器的10倍,但是價格卻是后者的1/5。將該脈搏傳感器與藍牙模塊集成整合,可實現脈搏信號的無線傳輸,并實現在智能手機/電腦上的可視化顯示與分析。利用該脈搏傳感系統,研究人員對一組健康成人和一組患者進行了對比試驗,成功實現了對心律失常(房顫)的提示性診斷及對冠心病、房間隔缺損的鑒別性診斷。
(a)脈搏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b)脈搏傳感器與藍牙整合后實時檢測脈搏信號 (c)SUPS與藍牙整合后實物圖 (d)基于SUPS的移動智能健康監測系統示意圖 (e)主動脈球囊反搏 (IABP) 構建異常脈搏模型的工作示意圖 (f)主動脈球囊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脈搏信號。
該工作首次驗證了基于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自驅動傳感技術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上的可行性,為移動智能健康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該工作中提出的材料加工工藝、傳感器結構設計、信號傳輸方案及數據分析策略為基于納米發電機的自驅動移動醫療的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2017,1703456 (DOI: 10.1002/adma.201703456)上。
論文鏈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03456/full
- 青島大學逄堯堃教授團隊連發 Nano Energy/CEJ: 在海洋多糖基摩擦納米發電機領域發表重要成果 2025-02-28
- 暨南大學劉明賢教授團隊 Nano Energy : 導電聚合物改性的甲殼素納米晶用于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5-01-17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葉長懷團隊 AFM:具有優異力學和隔熱性能二氧化硅/芳綸納米纖維雙網絡復合氣凝膠纖維用于耐火型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4-08-24
- 安京珍教授/鄭爽博士/盧剛博士《Nat. Commun.》:超薄可控結晶聚合物膜 - 實現高水滲透率和高選擇性 2025-03-16
- 南京工業大學孫世鵬教授團隊 Nat. Commun.:離子化亞納米通道膜實現一、二價陰離子高效分離 2024-09-01
- 哈工大邵路教授團隊 PNAS:鰲合導向界面礦化制備原位自清潔膜 2024-03-06
- 中北大學王智教授團隊 CEJ: 通過動態交聯和大量氫鍵制備高性能易降解和可回收熱固性聚氨酯應用于泡沫傳感器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