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跡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是一種新型高分子仿生材料,具有模擬天然受體的分子識別能力。分子印跡聚合物MIP的識別位點可根據待測分子的結構和官能團量身定做,此外MIP交聯體型結構賦予其穩定性好,耐酸、堿和有機溶劑,廉價和使用壽命較長的優點,具有構效預定性、特異識別性和廣泛實用性三大特點,因而,在材料科學、色譜分離、仿生傳感、智能化學界面構筑等方面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其中,利用分子印跡聚合物模擬天然受體構建分子識別化學界面及傳感器具有諸多優勢,預計可以廣泛應用于生物分析、食品安全、環境監測、智能材料等領域。然而,通過傳統方法制備的印跡聚合物仍有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傳統方法制備的MIP通常為塊狀,大部分的印跡位點深埋于MIP內部,使得印跡分子難以完全洗脫,存在結合速度慢、吸附容量低、響應差等缺點;修飾電極時因MIP導電性差而使得信號轉化的效率低;傳統MIP制備與應用基本局限于有機溶劑體系,限制了其在水相生物應用環境的應用。因而發展水相識別分子印跡聚合物對于其模擬天然的識別系統在分子識別與檢測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江南大學劉曉亞教授課題組將大分子自組裝與分子印跡技術有效結合結合,以雙親性無規共聚物和模板分子為組裝基元在水溶液中進行自組裝,疏水作用誘導雙親聚合物和模板分子協同組裝獲得了分子印跡聚合物納米粒子(MIP NPs),再將MIP NPs電誘導組裝到電極表面成膜,洗脫掉模板分子后制備出一系列具有分子識別功能的分子印跡電化學傳感器(Biosens. Bioelectron. 2011, 26(5), 2607-2612.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32), 21028-21038; Biosens. Bioelectron. 2018, 100, 497-503)。該方法用雙親聚合物代替了功能單體,用疏水作用代替了化學交聯,以溶液組裝代替普通的自由基聚合反應,獲得了具有分子識別功能的分子印記聚合物納米粒子(MIP NPs),建立了以功能為導向的大分子自組裝功能化新技術,拓展了大分子自組裝的應用。MIP NPs的構建依靠雙親聚合物與模板分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以及雙親聚合物的親/疏水作用,可以通過改變聚合物的結構和組裝環境對MIP NPs的構造和識別能力進行調控,并能針對不同的檢測目標體系―量身定做分子識別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該課題組將工業界成熟的電泳沉積技術成功應用于微電子傳感器件表面功能涂層的構建,通過電泳技術將MIP NPs電沉積到電極表面形成MIP NPs涂層的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涂層厚度易于調控等優點,具有廣泛的普適性,根據目標分子可以設計、制備出具有特定結構的MIP NPs,以電沉積方法構建具有不同分子識別能力的分子印跡傳感器,具有很好的工業化應用前景。
在實驗室前期研究基礎上,博士生許升創新性地進一步將這種分子印跡聚合物材料從零維納米粒子拓展到具有納微結構的一維“項鏈狀”雜化組裝體。如圖1所示,首先以7-(4-乙烯基芐氧基)-4-甲基香豆素、丙烯酸異辛酯及丙烯酸為功能單體合成了一種可光交聯的雙親性無規共聚物,隨后將其與多壁碳納米管(MWCNTs)在選擇性溶劑DMF/H2O共組裝,在此過程中同時引入模板分子,成功制備出以碳納米管為“線”、分子印跡納米粒子為“珠”的“項鏈狀”分子印跡雜化組裝體(MIP-MWCNTs)。將MIP-MWCNTs用作電極材料修飾電極并進行紫外光交聯得到“網絡狀”復合傳感器涂層,電解除去模板分子后成功構建出分子印跡電化學傳感器。紫外光交聯不僅可以固定模板分子的印跡孔穴結構,同時可以增強聚合物粒子與碳納米管的結合穩定性,從而賦予傳感涂層優異的分子印跡識別能力的同時使得涂層結構具有長期穩定性。所制備的分子印跡傳感涂層形成了“項鏈狀”組裝體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狀微結構,這種微結構能有效增大涂層的比表面積,從而提高傳感涂層的分子識別效率。此外,碳納米管的引入能有效提高涂層的導電性,進而提高傳感器的檢測靈敏性。因此,基于“串珠狀”MIP-MWCNTs印跡雜化體構建的分子印跡傳感器對模板分子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傳感與檢測性能。這種將雙親性高分子與無機碳納米管進行共組裝制備雜化組裝體的策略具有普適性,可拓展至多種聚合物/碳納米管雜化組裝體的制備,預計可以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生理健康、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
圖1分子印跡雜化組裝體MIP-MWCNTs的制備過程與傳感器對模板分子三聚氰胺的分子識別機理示意圖
相關研究成果以“Necklace-like 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hybrids Based on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Melamine Detection”為題發表在近期的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期刊上(DOI: 10.1021/acsami.8b08558),本文第一作者為江南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2015級博士生許升,通訊作者為劉曉亞教授。
- 蘇州大學張偉教授團隊 Small:分子印跡策略實現圓偏振發光增強的可循環聚合物手性薄膜 2024-11-21
- 南京大學張曄課題組 AFM:高選擇性的植入式纖維傳感器用于監測血液高香草酸 2024-03-03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課題組 Adv. Mater.:QuantumDock自動化計算框架指導基于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構筑 2023-05-13
- 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團隊 Small:乙醇介導的膠束自組裝實現具有單晶形態和可調孔結構的有序介孔炭 2025-05-02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
- 鄭大李占偉教授團隊 Nano Lett.:Janus粒子自受限自組裝構筑強圓二色性納米螺旋陣列 2025-03-25
- 南京大學劉震課題組等《Angew. Chem. Int. Ed.》:分子印跡聚合物納米顆粒,一種新興的多用途癌癥治療平臺 20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