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性乳腺癌的標準臨床策略,但由于乳腺癌術后復發和轉移的發生率較高,目前臨床上常采取術后輔助化療的方式來抑制腫瘤復發與轉移。然而,由化療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和并發癥往往導致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下降。此外,腫瘤細胞固有的侵襲性會導致術中殘余的微腫瘤侵襲周圍正常組織,使腫瘤向特定器官發生遠端轉移。因此,抑制腫瘤術后復發與轉移,降低輔助化療的副作用,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西南交通大學周紹兵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具有順序釋藥能力的植入式多級結構纖維裝置用于乳腺癌術后輔助治療。該裝置中多級結構纖維內部具有周期性排布地由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PEG)構成的腔室,用于包載親水性藥物鹽酸阿霉素(DOX·HCl)。纖維基體由聚乳酸(PLA)構成,用于包載疏水性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抑制劑雙硫侖(DSF)。通過調節形成內部腔室的PEG分子量可以使DOX·HCl快速釋放,短期內殺死術中未能徹底切除的殘余微腫瘤,防止腫瘤術后復發。DSF則伴隨纖維PLA基質降解而持續釋放,長效抑制腫瘤細胞外泌的MMP-2活性,阻止腫瘤向周圍正常組織侵襲,抑制腫瘤遠端轉移。
圖1 內部具有腔室的多級結構纖維裝置的制備及其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的示意圖。
圖2 多級結構纖維的形貌表征及PEG分子量對纖維形貌的影響。
體內實驗結果表明,該裝置通過在局部順序遞送雙藥降低了原發性腫瘤術后復發和轉移的風險,有效提高了手術治療和術后輔助化療的治療效果。經此纖維裝置治療的荷瘤小鼠中有60.0%被完全治愈,復發腫瘤抑制率達90.3%,治療小鼠42天時存活率為100%。Ⅱ型膠原免疫熒光染色、瘤旁組織和小鼠肺部的H&E染色切片表明,該纖維裝置的順序釋藥行為有效地抑制了腫瘤外泌的MMP-2活性,阻止了腫瘤細胞消化細胞外基質中的膠原成分,從而抑制了腫瘤的侵襲和轉移。且經此纖維裝置治療的小鼠短期內未出現藥物產生的急性毒性,長期治療后也未表現出明顯地全身毒性。
圖3 多級結構纖維裝置體內抑制腫瘤術后復發與轉移效果評價。
以上成果發表在Adv. Funct. Mater.(2020, 2004851)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李西林,通訊作者為周紹兵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楊光博士。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004851
- 昆士蘭大學趙春霞教授團隊ANGEW:基于J-聚集的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技術監測高載藥聚合物納米顆粒的藥物釋放 2020-08-13
- 西南大學薛鵬副教授、康躍軍教授團隊在利用蠶絲蛋白支架構建新型微針模具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9-02-28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JACS:具有動態活性位點的Ga/Zn雙單原子納米酶提高癌癥治療 2025-05-10
- 維生素C變身抗腫瘤“特洛伊木馬”!中科大李敏/王育才團隊 ACS Nano:揭秘VC如何“里應外合”擊潰腫瘤防線 2025-03-29
- 東華大學史向陽教授/沈明武研究員團隊 AFM: 雙驅動納米馬達用于高效腫瘤光熱治療及治療后炎癥緩解 2025-03-17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四川大學楊佼佼/熊燕/李繼遙 Acta Biomater.: 用于減輕化膿性關節炎影像學和病理學損傷的原位雙靶向藥物遞送系統 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