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光熱/光動力治療逐漸成為臨床上前景廣闊的腫瘤治療新模式。如何設計高效的多功能材料,克服腫瘤的乏氧微環境,實現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仍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針對上述關鍵問題,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趙祖金教授等報道了一類基于9, 10-菲醌(PQ)的I型光動力-光熱協同治療新材料體系。研究表明,PQ優異的吸電子能力,活躍的分子內鍵伸縮振動以及獨特的氧化還原循環活性為實現高效I型活性氧的生成和光熱轉換奠定了理論基礎,是構建光療材料的優秀基元。
該工作基于PQ核心基元,共軛修飾一系列轉子型三苯胺衍生物電子給體,通過改變烷氧基鏈的長度來調控分子內電荷轉移的強度和分子間的空間距離,從而調控系間竄越過程和聚集態分子運動。在所設計的四個分子中,PQ-TPAOC1納米粒子的性能最佳,在660 nm激光照射下光熱轉化效率高達35.7%,且I型活性氧生成能力遠高于商業化光敏劑。深入的理論計算研究揭示了這類材料的光物理和光化學機制,PQ-TPAOC1高效的多通道系間竄越、菲醌核獨特的氧化還原特性以及羰基的高頻伸縮振動對其優異的聚集態性能起著關鍵作用。細胞和動物實驗進一步表明PQ-TPAOC1納米粒子能夠成功地實現對小鼠皮下腫瘤的I型光動力-光熱協同治療,腫瘤抑制率可達93.7%,具有優異的潛在應用價值。該項研究為多功能診療納米藥物的設計與構建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成果以“9,10-Phenanthrenequinone: A Promising Kernel to Develop Multifunctional Antitumor Systems for Efficient Type I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Therapy”為題發表在ACS Nano。論文第一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郭晶晶博士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戴俊主治醫師,通訊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趙祖金教授。該工作同時得到唐本忠院士、夏帆教授、婁筱叮教授、彭小洛、王全等的支持和幫助。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21788102)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07730
- 北京化工大學劉惠玉教授課題組在光熱/光動力治療乏氧腫瘤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13
- 維生素C變身抗腫瘤“特洛伊木馬”!中科大李敏/王育才團隊 ACS Nano:揭秘VC如何“里應外合”擊潰腫瘤防線 2025-03-29
- 東華大學史向陽教授/沈明武研究員團隊 AFM: 雙驅動納米馬達用于高效腫瘤光熱治療及治療后炎癥緩解 2025-03-17
- 東南大學葛麗芹教授團隊 Adv. Sci.:開發甘露糖修飾金屬-多酚微膠囊 重塑巨噬細胞表型助力腫瘤免疫治療 2025-03-05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在多功能診療納米復合物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2015-06-23
- 中科大王育才/蔣為團隊 Nat. Biomed. Eng.: 利用一氧化氮(NO)突破腫瘤血管基底膜屏障,增強納米藥物瘤內遞送 2025-05-03
- 川大李旭東/陳君澤、港城大譚超良團隊 Adv. Mater.: 多酚-氨基酸縮合物庫用于超高載藥量納米藥物的高通量連續流生產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