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纖維世界二十載——記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完成人朱美芳
2009-03-05 來源:解放日報
你相不相信有這樣的纖維?用它制成外衣,雨天不會淋濕,不同環境下會自動變色;制成內衣,薄薄一層就可抵御嚴寒。這種宛如科幻小說中的纖維,在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朱美芳教授那里已經研究了許多年。2月27日,這一研究項目獲得了2008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實驗室的領軍人物,朱美芳和纖維打了20多年交道。開發功能性纖維材料,始終是她的情結。
想穿“的確良”的少女
朱美芳出生于中國近代紡織發祥地江蘇南通。上世紀80年代初流行的“的確良”,因其“挺刮”風靡整整一代人,彼時正值“二八年華”的朱美芳自然也艷羨不已,無奈并不富裕的家境,沒有讓她實現擁有一件“的確良”襯衫的夢想。
“沒想到,我高中畢業考進原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后,高中班主任送我的禮物,正是一段‘的確良’褲料!”當時,朱美芳的本科專業正好是化纖學科。本科畢業后,她加入了當時化纖系主任陳彥模教授新組建的課題組。為了籌集科研資金,她隨陳教授搭了貨運大卡車,輾轉來到張家港滌綸廠,爭取到了第一筆研究經費5000元。朱美芳真正的功能纖維研究就此開始,神奇的纖維世界向她展開雙臂。
就拿聚丙烯來說,原來只能做窗簾、麻袋,但它吸水性強的特點又很合適做貼身衣物。朱美芳和她的同事們攻克重重難關,使聚丙烯纖維集舒適、美觀和功能化于一體。他們曾拿著兩塊外觀一模一樣的面料來到絲綢進出口公司,一塊為真絲,一塊為化纖,居然讓幾個有數十年經驗的行家里手都判斷錯誤。
在車間熬通宵的“解說員”
此次領獎的前一天,朱美芳教授還在浙江出差。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長三角地區不少紡織企業希望引入上海的技術,提高紡織行業的附加值,她就是去傳授技術的。
“現在當企業‘解說員’,比以前容易多了。”朱美芳所說的“解說員”,是指到生產車間現場,示范推廣東華大學纖維實驗室研究的新工藝、新技術。她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幾乎沒有一家紡織企業設立“技術研發科”,高校科研人員幾乎要把整套成熟的工藝技術手把手教給企業。
現在,企業家創新意識和員工素質普遍提高,朱美芳經常會接到企業一線工人的電話,主動和她討論某個工藝細節問題。“產學研”合作終于步入黃金時期,這令朱教授他們感到欣慰。很多情況下,課題組成員為了實時了解實驗室成果批量生產的情況,需經常和工人師傅們一起呆在車間,現場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有時會在車間呆上通宵。
講究“志同道合”的教育者
現任東華大學副校長的朱美芳,始終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她帶研究生講究“志同道合”,每個研究生進她的課題組都要向她承諾:“我對科研有熱情和濃厚的興趣,肯吃苦。”她還為研究生開設“技術預見”課程,介紹材料學科最新進展和學術前沿,介紹國家和上海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讓學生知道外面的世界需要什么。
這些年來,朱美芳發現,她所帶研究生選擇的課題非常具有現實性:高性能纖維、納米纖維、醫療衛生專用纖維……不少低年級本科學生也紛紛要求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年輕一代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求索的態度,鼓舞著朱美芳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從衣物纖維到建筑材料,再到高速列車、大飛機用的內裝飾材料和復合材料。“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學生和我一樣,從社會需求中找到研究動力,這樣才會體會到科研的魅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chen)
相關新聞
- 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成艷華研究員 Adv. Mater.: 卷對卷工藝制備加捻氣凝膠紗線 - 兼具高強結構和低導熱性能 2025-06-19
- 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徐桂銀教授團隊 Nat. Commun.:鋰/鈉電池纖維隔膜 2025-05-27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團隊 Macromolecules:溫度-應力耦合作用下纖維鏈取向與晶體結構的多尺度演變 2025-05-13
- 東華大學武培怡/侯磊團隊 ACS Nano:可食用結構色塑料 2025-06-27
- 東華大學郭睿教授/史向陽教授課題組 Acta Biomater.:仿生納米平臺介導的缺氧-腺苷軸破壞和PD-L1敲除用于增強MRI引導的化學動力學/免疫治療 2025-06-27
- 東華大學郭睿教授/史向陽教授課題組《ACS AMI》:樹枝大分子包裹銅鉑雙金屬納米酶用于腫瘤微環境調控光熱/催化療法 2025-06-19
- 武漢紡大徐衛林教授、陳鳳翔教授/浣江實驗室王凱教授、孫書劍教授 Mater. Today 綜述:高性能纖維材料引領空天應用新時代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