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發展必須循序漸進科技創新源于學術基礎——訪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院士
2009-05-19 來源:科學網
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規模的擴大,不少學者已將從事科學研究作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進行事業的追求。目前,不少“創新”成果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是為功利而創新。有些成果所體現的創新只是某種標新立異,甚至是刻意包裝。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們的學術看上去很繁榮,似乎天天都有新發現和新發明,但是真正在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或者能長久留下來的東西并不多,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并不多。
我們還必須看到,以急功近利的心態去看待科技創新和從事科技創新,使得科技創新所需要的學術基礎比過去有所弱化,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學術研究,在學術基礎方面不如過去。更加令人堪憂的是,我們的學術風氣會由此而被敗壞。
我想,這可能與市場經濟一樣,是我們必須經歷的一個歷史階段。歷史上,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科技發展也曾經歷過類似的階段。但是,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地經歷,而必須主動、深刻地反思,在發現問題后予以積極糾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引導青年學者和莘莘學子,使大家以沉穩的心態來看待科技創新、看待科學本身。
《科學時報》: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您認為,被譽為“培養國防科技高級人才搖籃”的北京理工大學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為了實現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進行了哪些實踐與探索?
胡海巖:北京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國防科技為特色的高校,其主干學科培養的人才主要服務于國防科技工業。國防科技工業的需要,決定了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作為一所國家重點大學,人才培養不能僅僅滿足現在的需要,更要著眼于未來,特別是要培養滿足未來國防科技發展需要的領軍人才。
實踐證明,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正處在以集成創新和對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的階段,原始創新的比重還不是很高。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它將以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為主。因此,學校必須著眼于未來,加強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chen)
相關新聞
- 胡海巖:如何培育優秀博士生 2010-05-25
- 評論:學科壁壘限制中國大學發展 2012-11-21
- 北工大成立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2012-06-20
- 美國公立大學發展新理念與籌資戰略——以印第安納大學為例 2010-10-26
- 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團隊《Nat. Sustain.》綜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紡織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續性 2022-12-28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招聘信息 | 高分子、材料學、材料加工、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 2021-08-05
-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在京發布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