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素納米晶(ChNCs)是從天然甲殼素中提取的高結晶度的一維棒狀納米粒子,它不僅具有納米顆粒的特性,還具有優異的光學、力學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ChNCs懸浮液在超過臨界濃度時能夠自組裝形成膽甾相液晶,使其在顯示屏、傳感器、生物技術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開發理想的ChNCs液晶基組件,必須定制長程有序的液晶微結構。然而,由于ChNCs液晶的流動性和彈性變形性,在有限的非球形空間中創建長壽命的ChNCs液晶拓撲結構仍然是一個挑戰。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劉明賢教授課題組采用滴落撞擊組裝法制備了多種ChNCs液晶的非球形組裝體,并系統地研究了其內部拓撲結構和形成機理。該研究成果以“Non-spherical assemblies of chitin nanocrystals by drop impact assembly”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影響因子9.9,一區TOP)雜志上。2021級博士生何韻晴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明賢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
圖1 ChNCs液晶的凝膠化機理及非球形組裝體的制備。
圖2 ChNCs液晶非球形組裝體的尺寸分布和均勻性。
圖3 ChNCs非球形物體的微觀形貌。
圖4 ChNCs非球形物體的形成機制。
圖5 ChNCs懸浮液的流變學和動力學分析。
圖6 ChNCs液晶作為Fe3O4納米顆粒、碳納米管、聚乙二醇以及阿霉素的模板。
本研究通過滴落撞擊組裝法獲得了多種非球形ChNCs液晶組裝體,包括:蓮蓬、花瓶、大頭釘、向日葵、水母、荷葉、帽子、羽毛球和草垛。ChNCs液晶的剪切變稀行為使ChNCs棒狀納米顆粒在撞擊過程中有效取向。STP誘導ChNCs快速凝膠從而使非球形組裝體穩定地保存下來。所獲得的非球形組裝體尺寸均一、形狀可控,且具有長程有序結構和長壽命拓撲構型。非球形組裝體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連續的動態階段:彎曲、向上遷移和進一步下降。此外,ChNCs液晶可作為多種功能材料的模板,獲得了形狀和功能可控的復合非球形物體。本研究將液晶拓撲結構限制在非球形物體中,這些有序結構可以提供突出的宏觀特性,并有助于功能材料的設計。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3.07.188
- 暨南大學劉明賢教授團隊 Nano Energy : 導電聚合物改性的甲殼素納米晶用于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5-01-17
- 福建物構所王劍磊、吳立新團隊 IJBM:利用原位發泡3D打印技術將微孔聚乳酸/甲殼素納米晶復合支架用于骨組織工程 2024-09-14
- 暨大劉明賢教授團隊 CEJ:基于甲殼素納米晶/MXene復合膜的單電極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4-02-27
- 東華大學武培怡/侯磊團隊 ACS Nano:可食用結構色塑料 2025-06-27
- 江蘇大學徐琳教授課題組 AFM:人體體溫驅動超拉伸液晶彈性體 2025-06-24
- 賓夕法尼亞大學楊澍團隊 Adv. Mater.: 研發多模式力致變色液晶彈性體微管 2025-06-16
- 西安交大郭保林教授、憨勇教授、趙鑫副教授團隊 NSR:在耐藥細菌感染的運動部位創面全過程管理上取得新進展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