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夏延致/張克偉教授 Mat. Sci. Eng. R:海藻纖維錨定導電配位聚合物實現超穩定的光熱協同傳感
2024-09-07 來源:高分子科技
柔性和多功能傳感器以其卓越的適應性,正在改變個性化可穿戴電子的發展。過去十年中,柔性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制造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使新興的柔性電子設備成為現實。與傳統的合成聚合物襯底(如PI、PDMS)相比,海藻纖維材料具有資源豐富、本質阻燃、生物相容、可降解等優勢顯示出其作為襯底的巨大潛力。然而,海藻纖維(AF)表面易溶脹導致材料易脫落且導電性較差,這使得其功能化過程面臨挑戰。
導電配位聚合物框架材料(ECCF)是一類獨特的金屬有機框架(MOF),通常由可調節的金屬節點和π共軛富電子有機連接體構成。ECCF保留了MOF的關鍵特性,如高表面積和良好的孔隙度。特別是,具有π-π、d-π共軛結構的ECCF表現出相對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和電導率。然而,ECCF通常為易碎或分散的微晶粉末,缺乏在所需襯底上制備大面積薄膜的簡便方法,這極大限制了其在柔性電子領域的廣泛應用。
圖1. AF/Cu-CAT的制備及形貌
圖2. AF/Cu-CAT的結構表征
圖3. AF/Cu-CAT用于自供電紫外光檢測
圖4. AF/Cu-CAT用于室溫氨氣檢測
圖5. AF/Cu-CAT的光/氣協同傳感
圖6. 超穩定光熱協同傳感機制
當AF/Cu-CAT傳感器暴露于空氣時,空氣中的氧分子從Cu-CAT表面捕獲電子形成化學吸附氧(
),引起能帶向上彎曲,并在Cu-CAT表面形成電子耗盡層,從而產生高電阻。當傳感器暴露于NH3時,NH3分子
被氧化,將電子釋放回Cu-CAT,傳感器電阻降低。光/氣協同現象可歸因于Cu-CAT材料內部光生載流子與表面吸附氣體之間的反應。當Cu-CAT受到大于其帶隙的紫外光照射時,Cu-CAT內部的光生載流子會影響其表面氣體吸附和解吸的動態平衡。在紫外線照射下,光生電子與空氣中的氧分子發生反應,導致Cu-CAT表面產生更多的氧離子,大量
和
的存在增加了NO(ads)分子的解吸速率,并將更多的電子釋放回Cu-CAT材料,Cu-CAT表面的電子耗盡層變窄,電阻降低。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mser.2024.100827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青島大學夏延致教授:提取海藻纖維做成衣服 2018-05-15
- 863“海藻資源制取纖維及深加工關鍵技術開發”順利驗收 2013-08-01
- 青島大學海藻纖維制成防火新服裝面料 2011-12-12
- 西工大尹大川/鄧旭東團隊《ACS AMI》: 基于卵清蛋白和單寧酸的超穩定涂層用于高分子材料表面親水改性和抗菌功能化 2025-02-16
- 浙江大學高超教授等 AFM:面向極端熱管理的雙向高導熱且結構超穩定的石墨烯基厚膜 2024-03-23
- 北京大學雷霆課題組 Adv. Mater.:超穩定n型半導體纖維有機電化學晶體管與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 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