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賢土院士: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在實踐中產生
2010-07-1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大學是基礎,且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必須打好知識基礎。但一個人大學考試分數高,并不見得將來研究工作就搞得好。無數事實表明,社會實踐是培養高水平創新科技人才的最好的課堂。年輕科技工作者進入社會后,他們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是至關重要的,但同時社會也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脫穎而出。這是社會培養創新科技人才應有的責任。
所謂社會責任,我認為就是學生畢業到工作崗位后,他所任職的研究所、大學和社會的每個部門,對人才的成長負有責任。首先是要發現人才,研究院所和大學的領導要做真正的“伯樂”,廣納英才,而不要因為害怕別人超越自己而固步自封。從這一點來說,我感到社會的責任盡得不夠,怎樣努力發現和對待那些有才華的人,不同的部門差別較大,有些單位領導怕優秀人才超過他,設法壓制人家,很不利于中國科技的發展。
第二是社會要為人才的發展成長提供可能的機會,包括為他們提供深造的機會;盡可能為他們在科研工作中提供優秀導師的指導和幫助,傳授給他們研究經驗和思維方法,讓他們盡快成長,同時提供讓他們能夠更好施展才能的環境,在實踐中努力提高他們的水平,這就是社會的責任。
我建議在實踐中發現和選擇一批有很好知識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年輕人,同時物色一批在實踐中作出過高水平創新貢獻的具有戰略科學家頭腦的專家指導他們,提高他們的水平。同時,要總結具有正確科學思維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和戰略科學家,如錢學森、周光召等的科學實踐經驗,為培養新世紀科技創新人才提供有益的參考。
為什么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較難培養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我認為主要矛盾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如果改革大學錄取方式,除了分數以外還進行綜合素質,特別是考生思維能力的考試,將會引導中小學的培養方式和目標發生根本性改變,這當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人才“出”與“進”
來自教育部留學中心的資料顯示,2007年以來,我國每年留學人數超過10萬且有增加的趨勢,他們中絕大部分是我國培養的優秀大學生和優秀研究生。我贊成出國留學,我自己也是歸國人員,吸收人家好的科技和文化知識,學習人家的長處,開拓眼界是十分重要的。
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們培養的這些優秀人才中的大部分,在完成國外學習深造后最終成為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創新人才隊伍中精英的一部分,在他們精力最旺盛、最富有創造力的人生階段中,成為他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此時也正是我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如何及時吸引他們回來,特別是在他們成家之前吸引他們回國服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當年很多人出國是由于國內條件的限制,但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于當時,現在我們的科研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工資待遇、住房等因素卻影響了這些人及時回來。一旦他們在國外成家立業,吸引他們就比較困難了。大量精英的流失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不要在若干年后,再像現在這樣花大錢引進那些已為他人作出重要貢獻的我們自己培養的精英了,那時我們最應該引進的是高水平的外國人。
“千人計劃”是我國人才戰略的重要舉措。我認為,對于引進的“千人計劃”入選者,更應發揮他們的帶頭人作用,即他們應該是領軍人物,能夠開拓一個領域、一個方向,能夠為中國帶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團隊,而不是僅僅搞研究。當然,對于那些全職回國工作的“千人計劃”入選者,要考慮他們三年合同期滿后的安排,通過政策力量發揮他們的才干,吸引他們長期安心在國內工作。對于那些特別優秀、真正有水平的人,也可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通過設立通訊院士或特殊外籍院士制度等,吸引他們到我國的院士隊伍中來。當然,也要做好已扎根在國內并作出出色貢獻的人員的工作。
(賀賢土: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科院“首屆科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班”開班 2010-09-29
- 中國科協將重點培養企業科技創新人才 2010-08-20
- 教育部公示612項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 包括28項材料、化工及制藥類項目群 2018-01-25
- 北化大“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人才培養”校內創新實踐基被評為示范基地 2016-03-18
- 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Open Day”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