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校長朱新才:有特色,才能奔“一流”
2010-11-0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后,許多高校都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本校的新的發展規劃。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重慶理工大學在新制定的教育事業發展戰略規劃中,又提出了“著力實現辦學定位從‘教學型’到‘教學研究型’的轉變”新的發展戰略。在新的戰略機遇期,如何強化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避免陷入“大而全”的同質化傾向?光明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重慶理工大學校長朱新才教授。
發揮學科優勢,強化學科特色
記者:過去20多年中,我們學校幾次更名。每次更名都是“確有必要”嗎?
朱新才:每次都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戰略轉變,都是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986年我們更名為重慶工業管理學院后,確立了以經濟管理為優勢學科的學科體系。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兵工企業“軍轉民”成功,汽車、摩托車成為重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我們于1989年更名為重慶工學院后,又及時強化了自己工學的特色,突出自己在汽車研發方面的優勢,成立了重慶汽車學院。這兩次發展戰略的調整,大大增強了學校學科體系與重慶產業結構的關聯度,強化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服務地方的實效性。2009年再次更名為重慶理工大學后,我們正努力實現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的轉變。
記者:這幾次轉變的主導思想是什么?效果如何?
朱新才:重慶理工大學原來是一所兵工院校,與我國的兵工行業血脈相連。而汽車、摩托車作為重慶主要的支柱產業,其發展也源于兵工企業“軍轉民”。所以我們突出汽車摩托車產學研特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又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支持下,與重慶市知識產權局聯合組建了“重慶知識產權學院”,形成了獨特的“一校兩院”的辦學格局。學科門類也由“工、經、管”三大類逐步發展成為“工、經、管、理、文、法”六大類,初步形成了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過去4年中,我們申請新增了9個本科專業,實現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省(部)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由7個增加到14個,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80項,其中一項科研成果還獲得了中國專利金獎;在校學生獲得國家級獎勵50余項,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在校生博士考取率連續3年位居重慶市普通本科院校第一名。這些都說明,通過“服務地方”強化特色,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引領發展關鍵要準確定位
記者:《綱要》頒布實施后,“重理工特色”的目標是什么?
朱新才:我們的發展主題是“提高質量、內涵發展、凝煉特色、奠基未來”,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通過“立足重慶、服務兵工”,進而輻射全國,走向世界。我們有“十大定位”,即辦學類型、辦學目標、辦學層次、辦學區域、服務面向、辦學規模、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科學研究和辦學資源等10個方面的定位。這“十大定位”就是學校發展的“導航儀”。比如說,我們確定的辦學類型是“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我們還提出到2015年要達到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水平,要有比較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要有一批知名的專家隊伍,要有國家重點學科和研究平臺。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