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組建年輕“軍團”沖擊科學高峰
2011-04-0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敏銳把握學科前沿,提前部署新生力量,看準這些“潛力股”給予超前支持,郭光燦認為這是他們實驗室始終保持活力、不斷有原創成果的重要原因。他更強調團隊的作用,實驗室各研究小組每周都要開一次組會,并定期在全實驗室范圍內報告科研進展情況。前不久,郭光燦領導的“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研究團隊,榮獲“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稱號。
“我現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幫助年輕人更好地成長、作出更大的成績。”郭光燦說,他給年輕人提出七字箴言——“靜下心來做大事”。
多學科交叉 理論與實驗結合提升科研質量
中國科大年輕的創新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多學科交叉、理論與實驗相結合。
由侯建國與楊金龍二位教授牽頭組建的“納米材料的制備、組裝與表征”創新團隊,堪稱這方面的典型。侯建國負責實驗部分,楊金龍負責理論部分。該團隊2001年入選國家基金委創新團隊,此后,他們連續三期得到國家基金委擇優支持。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大家都深度參與,而不是對實驗結果的簡單驗證。”楊金龍說,許多前沿科學問題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只有通過團隊的力量才能做深。
多年來,他們一直堅持這一特色,取得了多項一流成果。2001年在國際上首次直接拍攝到能夠分辨出化學鍵的C60單分子圖像,2005年首次成功實現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在《自然》和《科學》上,均入選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多學科交叉在催生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時,也促進了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黃偉新教授負責的“先進催化材料的結構—性能關系:實驗與理論”教育部創新團隊,主要開展面向能源和環境保護的先進催化材料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表面科學和同步輻射技術等。
2005年,31歲的黃偉新在中科院“百人計劃”支持下,在中國科大建立了“低維材料的表面科學和催化”研究組。此時,恰逢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完成二期工程建設,由于同步輻射技術在表面科學和催化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黃偉新立即與實驗室齊飛教授等建立合作小組,很快就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通過我們團隊的努力,每年在物理化學領域國際主流期刊發表論文30篇左右,知名度顯著提高。”黃偉新說。目前他們團隊有“杰青”2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為支持這支很有潛力的隊伍,學校還給他們100萬元的配套經費和200萬元的學科建設經費。
學科交叉的碩果還體現在人才培養上。趙瑾教授讀博期間,先是師從侯建國教授作實驗研究,后來在楊金龍教授研究的理論和計算化學領域做博士論文。由于具有理論和實驗的雙重優勢,導師吸收她參加實驗組,他們在《科學》上先后合作發表了3篇論文。去年3月,趙瑾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國,加入到楊金龍的研究團隊。
“在團隊中,學生能從不同老師那里學到不同的東西,這對開闊他們的研究視野和思路很有幫助,有的成為復合型人才。”楊金龍說,他們團隊培養的博士中,已有5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8人獲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出現了一批年輕的教授、副教授。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科技大學徐航勛教授與王育才教授在超薄聚吡咯納米片的空間限域合成與其在光熱治療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8-04-09
-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 共軛高分子納米片在可見光下實現高效純水分解反應 2017-08-31
- 中國科技大學劉世勇研究組: 酶觸發聚合物囊泡-核交聯膠束轉變用于抗菌藥物的選擇性和位點特異性輸運 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