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代表作”制度挑戰學術評價市場邏輯
2012-04-18 來源:中國科學報
“我們是學術共同體,心中有一桿秤”
民國時期,在梁啟超的力薦下(一說吳宓),陳寅恪以“三無”(無名望、無大部頭著作、無博士學位)的身份,被破格聘為清華國學院導師。而如今,鮮有因學術頂尖人物推薦,或在重大學術會議上發表精辟見解而被破格提拔為教授的情況。
中國學術界缺乏的正是由學者信譽認可帶來的晉升可能。這也是復旦大學把人事學術晉升權力由學校下放到學科,以求減少行政干擾、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的初衷。
“我們是學術共同體,心中有一桿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候選人送出外審作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通過,這是一個很好的聲音,需要傳達出去。
“代表作制度產生的最大效應是對學者的評價由外在進入內在。”孫向晨表示,如果只是靠比較幾本書、幾篇刊物文章,中國的學術將很容易陷入唯利、唯名的怪圈,因為一些外在的、形式化的指標,完全可能出現事實上沒有達到教授的標準,但外在條件卻遠遠達標的人。“要打破怪圈必須重視學術同行的評價,逐漸形成高端學術的口碑,更重要的是要帶動學術圈的良性循環。”
在他看來,代表作制度能夠成功的一個前提保障是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自律。學術共同體首先要有很高的學術水準,這是一個基本要求;其次要有很強的榮譽感,珍惜學術共同體共同的學術財富。此外,學術共同體對于同行的評價是一種恪盡義務的表現。
作為一些國際雜志社、境外大學的外審人,許多情況下孫向晨純粹是盡審稿義務,不收或僅收較少報酬,并要客觀地給出評價。“事實上,能盡審稿義務,學者應該視作一種榮譽。某某刊物、大學的審稿人也是學者學術地位的一種象征。”
然而,即便外審專家用心審稿、評價,也難免存在不敢輕易說低他人論文的人情審稿現象。“為了減少外審中人情干擾,人事部門作為第三方力量,可以在確保公平性問題上發揮作用。” 孫向晨說。
復旦采取的做法是外審人與候選人實行“雙向回避”,先由候選人提出3個應回避的審稿人,人事部門在避免學術近親的基礎上,隨機選擇5位本學科高水平的校外專家。在審查過程中,外審專家遇見與之學術觀點有爭論的文章,還可以主動回避。
下一步,注重評審中的精確性
一位專家從事外國哲學方面的研究,他最擅長的是古希臘哲學,假如把德國古典哲學方面的材料讓他審,也算專業對口,但其評審可能不如專門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專家那么深入。俞吾金的擔憂,也是復旦挑選外審專家遇見的棘手問題。
在孫向晨看來,建立專家庫不能單純地參考國家現有的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進行,應該盡量有較準確學科定位,另外文科專家庫的挑選應該放眼整個漢語世界,盡可能將港澳臺專家、國外的華裔專家、漢學家收錄進來。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復旦大學在全校推廣代表作評審制度 2012-03-28
- 北京大學試行論文代表作制度 2005-12-07
- 不唯論文、強調教書育人 | 清華發布學術評價新政 2019-04-22
- 發論文才能畢業 學術評價體系成了一刀切 2017-12-12
- 正式期刊為斂財出假刊 折射錯亂學術評價體系 2013-02-18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