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代表作”制度挑戰學術評價市場邏輯
2012-04-18 來源:中國科學報
據悉,復旦目前采取部分院系上報、部分人事部門挑選的方式,文科專家庫已收入了1000余名專家,并處于不斷滾動調整當中。復旦今年打算將代表作制度推向理科,而理科專業許多頂尖的學術在國外,未來能否克服審稿周期長等問題,將專家庫的覆蓋面鋪向全球,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目前,國內除了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也在試行代表作評審制,當未來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代表作制度的行列,選擇外審專家的生態機制是否會發生改變?如何確保選擇的精確性?
俞吾金認為,每年同時申請職稱晉升的人并不多,外審專家一般不會有太多的壓力或負擔。關鍵在于外審專家一定要出于公心,本著極端負責的精神進行審查。
孫向晨表示,如果中國高校大規模采用代表作制度晉升,同等級或同類型的高校相互評審比較合適。每所大學的評審標準不同,倘若地方院校均按照北大、復旦的評審標準,顯然無法進行;同一類型的高校彼此間較易了解對方的學術進展、學術地位,互評更能增加科學性。他同時提醒,切忌陷入盲目追逐大牌專家審稿的局面,因為即使是學術頂尖的專家,也是術業有專攻的。
“代表作”的空間有多大
自復旦推出代表作制度,不少人對該制度拍手稱快,他們認為遏制學術論文發表索取高價版面費,逐步取消博士生在學期間必須在CSSCI上發表論文的硬性要求,減少在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剽竊現象和雇傭槍手寫作——這些都是不久的將來代表作制度延伸開來的“周邊效應”。
然而,代表作制度的空間到底有多大,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一所試行類似代表作學術評價制度的大學相關負責人就以“開展效果不明顯”,婉拒了記者的采訪。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教授指出,在以數量論英雄的科研管理評價的大氛圍下,采用代表作學術評價制度可能會影響到學校和學科作為整體的指標評比。例如,教育部高校評估、一級重點學科評估等都仍然采用重數量的標準。如果代表作制度導致SCI、CSSCI文章數量下滑,校方必然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
中國的大學正處于激烈振蕩期,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改革的底氣,尤其是在教育部嚴格管理的地方院校。事實上,復旦在推行代表作制度的同時,原來以量晉升的標準也仍在延用。
“復旦代表作制度對科學研究的導引非常好,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做法有助于促進高校整體氛圍由普遍的盲目繁忙向適度悠閑轉變,促進高校研究者由小問題的研究轉向核心、關鍵問題,對于促進大學創新、培養未來的大師具有哲學意味。”盧曉東說,“不管怎么說,復旦改革的勇氣值得嘉許,其他高校應當反思現有的科研評價中簡單的市場邏輯。”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復旦大學在全校推廣代表作評審制度 2012-03-28
- 北京大學試行論文代表作制度 2005-12-07
- 不唯論文、強調教書育人 | 清華發布學術評價新政 2019-04-22
- 發論文才能畢業 學術評價體系成了一刀切 2017-12-12
- 正式期刊為斂財出假刊 折射錯亂學術評價體系 2013-02-18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