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經歷和反思:國外也有“逃離科研”現象
2012-11-3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科研制度
既然國內有“逃離科研”的現象,既然國內的科研環境和體制受到一些業內人士的詬病,是否意味著青年科研人才在國外的發展前景會更好?
趙博認為,不要對“逃離科研”過分敏感,什么時候社會大眾對科研工作者的跳槽、轉行坦然了,也許科研工作的環境反而歸于良性。搞科研的人也不一定一輩子都在做科研,博士后為什么不能去中學呢?外國的博士后去中學的也不少。科研本就是小眾化的選擇,會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能留下來的自然留下來。在他看來,回國后能為國家做些事情,很有成就感。當然,他也建議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在奧地利等歐盟國家,即使資歷尚淺的青年科研人才也可以申請Start Award (起步獎) ,資助金額為100萬歐元。
孫之傅認為,國內的發展前景比國外要好。舉個例子來說,國內的科研經費資助比例遠高于國外,這給真正有才能的年輕人創造了機會。美國NIH科研項目經費的申請中,只有10%的申請者能獲得批準,而我國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大概有20%能獲批。從縱向來說,我國的科研投入也在這幾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前幾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面上項目(也叫一般項目,照顧的面比較大,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的資助也就每年五六萬元,今年已經提高到15萬—20萬元,“至少能夠讓你有條件做你感興趣的事情,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多吧?如果你自己放棄比收入、比權力的心態,你完全可以覺得做科研很好”。他覺得,不要給自己預設很多條件,比如,我多少歲之前不能沒有房子,收入不能低于多少錢,持名利心做科研會非常辛苦。
作為留學歸國人才,孫之傅已經擁有獨立的實驗室,30多歲回國就成為教授,帶領一個團隊開展科研工作,用他的話來說,這種機遇在前后10年都不太可能有。孫之傅說,自己盡量堅持科研以興趣為本的理念。比如,他在申請項目時,如果碰到只是可以拿錢、無助于自己感興趣的研究的項目,會把它當作第二選擇,因為年輕人一開始還是要立志于做開創性的工作,而不是純粹為了經費。記者問及是否十分辛苦,他說“我現在至少還不錯,說明我這樣的人也有生存空間”。
孫之傅的壓力更多來自學術上的追求,來自國際同行的競爭。一個好的科學問題永遠是很多人在盯著。有一次,他帶領的團隊做了一個有意思的課題,文章都寫得差不多了,再做一些補充實驗就可以成文了,可就是同樣的題目,國外同行的文章已經發表了。這種競爭時刻讓人感到緊迫。
在一些歸國的青年科研人員看來,國內同行“找位置”的壓力比國外小很多。國外高校教授稀疏配置,一個學科方向一般只有一兩名教授,每個學科領域最多有十幾個教授職位,只有一個教授退休后,才會有空職位騰出來。所以,在日本、美國等國家,50多歲才當上教授并不鮮見。“就這方面來說,我國年輕人的機遇相當不錯。”翟薈說。
據悉,國外高校一般都實行tenure-track制度(試用期為5—7年,通過后可以拿到終身教職),這項號稱“對年輕人非常殘酷的制度”,給青年科研工作者比較大的壓力。但很多教授的科技創新成果,也恰恰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科研工作者的壓力有健康的壓力和不健康的壓力兩種,健康的壓力來自內心對學術的追求,而不是關系是否搞好。”據翟薈觀察,一個研究組的帶頭人可以是資源依賴型,也可以是創新驅動型,取決于一個人的學術追求。但不管怎樣,不要把身處的小環境風氣搞壞,讓學生看到一個“只會搞錢的老板”,未來的自己也不過如此,會打擊更多年輕人從事科研的熱情和積極性。
翟薈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科研制度,與其抱怨,不如從自身做起。跟國內的一些“學術老板”拉來項目布置給學生不同,他在國外做研究時,50多歲的導師都是跟著博士后們一起做計算,一起編程序,始終保持學術活力,“科研創新是非常專業的一件工作,如果哪天某個人腦子里蹦出一個創新的想法、邁出重要的步子,那一定是他一直活躍在一線,對具體的事情不缺乏了解的緣故”。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Hou)
相關新聞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與國外研究團隊合作:具有主動變形功能的形狀記憶聚氨酯微膠囊 2020-10-10
- 打破國外壟斷!青島研發出高鐵用高性能聚氨酯微孔彈性墊板 2017-09-06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研究員崗位招聘 2015-08-25
- 不必為“逃離科研”失眠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