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顧林課題組 Macromolecules: 水性聚氨酯的簇聚誘導發光 - 羧基的作用
2023-12-30 來源:高分子科技
近年來,以簇聚誘導發光 (CTE) 為發光機制的非共軛聚合物的本征發光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這些非共軛發光聚合物在主鏈中具有富含電子的雜原子,如氮、氧、硫和不飽和 C=O、C=C、C=N等。原子緊密聚集形成有效的空間共軛 (TSC),從而產生能級增加和能隙減小的“團簇發色團”。水性聚氨酯 (WPU) 作為一種工業規模的非共軛聚合物,已有研究報道了WPU主鏈中?NHCOO、?C=O和雜原子N,O的聚集和空間共軛可以產生本征的非典型發光,但WPU側鏈基團在CTE中的作用仍缺乏探索。側基對非共軛聚合物CTE的影響不僅可以拓展其應用范圍,而且可以積極推動非典型發光的理論研究。
圖1 (a) 不同羧基含量WPU的合成圖;(b) 多功能應用示意圖。
這是由于WPU鏈在稀溶液中呈“分離態”,難以形成有效團簇,在低濃度下表現出弱PL。當濃度增加時,聚合物中的分子鏈糾纏在一起并彼此靠近,鏈緊密聚集,從而增強了空間電子轉移、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和n?π相互作用,并有效改善了PL (圖3a)。圖3b顯示了WPU中一些可能的相互作用,例如C=O?N?H (偶極-偶極),C=O?C=O (n?π*),O=C?C=O (π?π*),O?O,氫鍵。此外,上述相互作用還可以促進空間中氮原子上的孤對電子和碳上的π電子的離域,并促進輻射躍遷。同時,羧基含量的增加使得WPU中產生了大量的氫鍵,這不僅使構象變得剛性,而且使氧原子更容易在短距離內接觸,提高了空間共軛效果,有利于發光。
圖3 (a) WPU中分子鏈的分離和聚集狀態示意圖;(b) WPU中可能的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
該工作是顧林副教授課題組近期關于研究WPU最新進展之一。再過去一年中,該團隊已圍繞WPU展開了眾多研究。他們所提出的一種高生物基含量的WPU制備方法于今年發表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DOI: 10.1016/j.indcrop.2023.116865), 并初步探索了WPU的本征發光現象;隨后為了進一步提高WPU的發光強度,通過向WPU中摻入稀土 (Eu,Tb) 配合物,實現了WPU的多色調節和高量子產率,相關工作已發表在《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DOI: 10.1016/j.porgcoat.2023.107920)。近期發表在《Macromolecules》的本報道工作,則是著重研究了側羧基在WPU本征發光中的作用。總之,這項工作不僅增強了對簇聚誘導發光機理的理解,而且為非共軛熒光材料的設計和操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3c02393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河北工大潘明旺教授團隊 Small: 通過超分子相互作用將功能小分子原位錨定到聚合物鏈上,形成穩健且自修復的多功能水性聚氨酯 2025-02-20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姜鋒團隊《ACS Nano》:創新水性聚氨酯油墨3D打印 - 實現高性能彈性體的制備新路徑 2024-10-10
-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 AFM:通過模擬扇貝足絲的多級動態結構實現超分子水性聚氨酯彈性體的力學性能強化 2024-09-19
- 北京林業大學彭鋒教授團隊 JACS: 限域調制簇聚誘導發光策略構建木聚糖基時間依賴性變色室溫磷光碳化聚合物點 2023-12-12
- 浙大寧理劉宏治教授、鄭大劉浩副教授合作《Macromolecules》:二官能度脂肪酸單體動態硫化增韌聚乳酸 2022-11-20
- 北京大學閻云研究員與唐本忠院士合作《Nat. Commun.》:在團簇誘導的圓偏振熒光上取得新進展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