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權力成了制約教育發展的枷鎖和包袱
對于“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董云川認為,目前絕口不提教育質量的學校是少有的。“許多學校對辦學質量是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但當我們把談質量的頻度和提高質量的速度相比較時,則發現兩者極不協調。究其原因,在于質量既不是工作的動因,更不是獎勵的重心。當前整個高教運行環節均因‘量’的膨脹而得到豐厚的回報,如:按在校生數撥款原則,擴張專業點帶來社會效益,擴大辦學面帶來經濟效益,教學工作量與職稱評定和課時酬金掛鉤。不否認各校提高教學質量的誠心,但質量不高的現實正是我們自身獎勵的結果。”
他指出,“別人管兩頭,自己管中間”。教學質量不高,顯然是學校的責任。但學校實際應該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因為學校并不能控制影響教育質量提高的諸因素。學校在條塊分割、多頭指揮的情況下,不能完全按教育目標、專業要求和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來構建全程教學計劃;社會人才就業市場尚未出現“能力擇業”主體傾向,這意味著學生進校后先從校方領到一套營養比例失調的配餐,并且得到一個明示:學好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不斷被訓斥“學風不好”,教師不斷被埋怨“不熱心教育”,學校不斷被責備“不重視教學”。其結果是學校天天為提高辦學質量而解放思想,但他們解放了的那一部分恰恰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部分。
而更重要的是,目前支配大學運轉的不是學術權力,而是行政權力,作為保障教育目標實現的行政管理手段,卻成了制約教育發展的枷鎖和包袱。行政價值的不斷強化,大學教師為學術獻身的信念常常受到挑戰和動搖。
“大學的定位造成了身份和地位的危機,這直接導致教學科研等中心工作不到位、邊緣化,官本位價值對學術領域的污染,學術權力的政治化、行政化,各種非學術力量對學術性活動的干預,如學位授予、職稱評聘等,行政泛化現象直接影響并遏制了教育的品位和學術風氣。”他說。
他認為,只有行政權力復位,不再凌駕于學術之上,學術理想和教育目標才會成為大學中每一個個體始終如一的追求,到那時,激勵的方向和目標價值的走向才是一致的:獎勵那些獻身學術、教學科研和服務于學術的人。
- 評論:高校“重科研 輕教學”的現狀亟待改變 2015-04-02
- 當改革大學“重科研,輕教學”契機出現之后 2011-04-26
- 王長樂:重教學與重科研之爭是個假問題 2009-07-10
- 沈陽師范大學打破“重科研、輕教學”評聘規則 一線好教師可破格晉升教授 2009-03-22
- 天津大學汪懷遠教授團隊 AFM:持久的雙疏自潔減反涂層賦予玻璃99.5%的超高透射率 2025-07-08
- 中山大學顧林課題組 CEJ:利用熒光猝滅實現環氧防腐涂層中石墨烯宏觀分散的可視化與定量評估 2025-07-08
- 常州大學王建浩教授團隊《Acta Biomater.》:藥物儲庫型聚合物納米膠束用于腫瘤長效治療的研究成果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