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中國科學正處改革良機
2010-10-14 來源:科學時報
立項評審中的利益沖突:管理制度當嚴格
施一公和饒毅在文章中指出,中國政府近年來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本應該讓中國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但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中的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這些問題部分歸結于體制,部分歸結于文化。他們特別指出了政府部門的大型科研項目在立項、申請和評審中的問題。
從2008年開始,王小凡組織、參與了對中國科學院8個研究所的國際評估。他說:“我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科學的進步是主流。在對中科院的8個研究所進行評估后,我的感覺是中國科研力量上升很快,許多科研人員作出了很好的結果。從總的經費分配上講,很多該拿到經費的人也拿到了,這是實情。當然,這中間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我認為應該從根本上找出原因,先改制度,再改過程。”
立項和評審過程的公正性和專業性是科研經費管理中的關鍵。他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立項上,參與立項的人一定要遵守回避制度。他以美國在類似問題上的制度舉例:“在美國,如果你參與了立項,那么你就不能再參加項目申請。不僅如此,你的導師、學生和3年內合作發表過文章的合作者也都不得申請。對于參與立項和評審的專家,還需要簽訂一個保證協議,確保沒有利益沖突。這些制度還有嚴格的后續監控措施。參與了立項又讓自己的人去申請,這是大家極為反感的事。”
這樣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某個領域的專家比較少,參與立項就不得再申請該項目,那么這個項目可能就沒有最好的研究團隊做了。“人少了以后確實有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解決辦法就是讓國外專家參與立項。其他科研人員相對較少的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我也常常參與加拿大、荷蘭以及以色列等國家的基金評審。”
在立項評審問題上,他講到了一個基本事實:盡管多年來,許多華裔科學家和外國專家經常到中國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但在國家重大項目如“973”或“863”的立項中,基本沒有國際專家的參與。他表示:“現在時機成熟了,華人科學家現在夠多了,他們在美國做得很好,在自己的領域也很活躍。我們在國外積累了這么多人才,可以在這方面為國家服務。當然,請華裔科學家,也要保證他們在國內沒有相關的利益沖突。”
王小凡強調,科學界的誠實信用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來支持。只有建立起嚴格的管理制度,處罰不誠信的行為、鼓勵誠信的行為,才能營造出好的氛圍。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在科研經費評審中都有個別不公正的現象。比如,為了支持自己的利益相關人,硬把大家都認為確實非常優秀的人或項目的分數打得很低。
“評審人起碼要公正,不能亂來。所以,經費管理部門在聘請評審專家時應該有試用期,并為之建立檔案,不合適的人就不再聘請為評審專家。在評審開始前,每個評審專家需要在保證協議上簽字,聲明自己是否與被評審項目、被評審人有利益關系,有利益沖突的人一定要回避。如果隱瞞利益關系并被查實,管理部門應作出相應的處理,例如在規定年限內不允許該評審專家再參與評審工作。這樣用一套系統來約束和規范評審人會比較有效。”
“對評審人員,一方面要加強利益沖突和公正性的監管,另一方面不要迷信包括院士在內的大專家,不是所有的大專家都精通所有的事情,不是所有的評審都是院士越多越好。”他講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的一個故事。曾經有三四次,王志珍被邀請擔任一些大項目的評委,當她發現所評審的領域與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得太遠時,她說:“我沒法公正地評審,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這些領域。”她謝絕了這些邀請。
王小凡說:“我希望我們的許多院士和高層專家都能吸取這樣的經驗,不真懂就不要摻和。否則,自己會非常勞累卻沒有為國家做好事。”
不僅對于參與立項、評審的專家應有制度約束,對參與這個過程的行政工作人員也要有嚴格的保密制度。比如說,對泄密者要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罰甚至開除公職。其實在這一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經有較好的規定和措施。他說:“這些制度措施應該在各種科研項目中都予以公示,我們應盡量保證制度和執行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這會讓大家明白,雖然在任何社會都有人情因素,但國家會通過制度盡量減少這種因素的影響。”
“經費的分配機制更要與運用、管理和評估聯系在一起。這樣具體做起來,我們就可以改變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如果我們把這些事情理順了,大部分人都會按規矩辦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借現在大家都在關注這一問題的機會,他建議以國家名義組建一個比較高層的專家委員會,吸收海外專家參與,推動國內現行經費管理制度的改革。“為什么要從高層來做呢?因為這不是一個部委的事。很多問題都需要高層統籌解決。”
王小凡最后指出,從國家的角度來講,國家資助科學事業、管理科研經費的最終目的,是把經費分配給最好的人,做對國家、對人類最有益的研究。現在國家大幅提高科研經費投入的額度,正是改革的良好契機,可以用增加的部分先做試點。
王小凡認為,只要堅定改革、統籌規劃,中國的科研經費制度是完全有希望做到很好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饒思圓課題組誠招博士、碩士研究生 - 化學、材料學、生物工程、電子工程、神經科學、基因工程 2025-04-11
- 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王振教授團隊 AFM:木質素輔助合成石墨氮化碳在光、熱協同催化下制備馬來酸 2025-03-31
- 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王振教授團隊 AFM:利用“自下而上”策略合成類細胞壁結構的抗膨脹水凝膠用于滲透能收集 2025-03-27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
-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改革是建世界一流大學重中之重 2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