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評估,離國際化還有多遠
2012-02-08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今年,教育部將在部分院校試點第三輪本科教育評估,其中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估機構合作進行評估引人矚目。專家表示,在借鑒國外先進理念的同時,國內高教界還應使國內整體的高等教育質量能夠在國際標準下獲得承認。
“以往的評估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如評估標準、評估手段比較單一,工作存在著簡單化、形式化的傾向。今后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評估方案,達到評估的目標。”
以上這段話,是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底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聯組會議上,回應對本科教學評估質疑時的表態。2012年,教育部將在部分院校試點第三輪本科教育評估,而在2011年底下發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中,教育部也的確對評估作了多方改進。
在這中間,引人矚目的一條便是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聘請相應學科專業領域的國際高水平專家學者開展本校學科專業的國際評估。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估機構合作,積極進行評估工作的國際交流。”對此,有人評價其為教育部為實現評估國際化所邁出的第一步。然而,面對飽受質疑的教學評估,已經邁出一步的國內評估制度,距離國際化還有多遠?
“名校做法不具推廣性”
對于“評估國際化”一詞,國內多數高校還比較陌生,但細數下來,近幾年卻也有一些“先行者”。
2006年10月,清華大學曾低調地進行了一場國際學科評估,接受評估的是該校工業工程系。6位美國工程院院士以美國近150所高校工業工程領域的教育研究水平為參照,對該系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進行了評價。這也是記者所查到的在國內高校中,最早的一次國際評估。
在此之后,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都曾嘗試與國外專家或評價機構合作,對本校部分專業學科進行評估,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以2007年上海交大對該校物理專業進行的國際評估為例。評估專家們對該系的科研與學生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學校有針對性地制訂了物理系發展戰略。2009年,國家基金委物理學部負責人來校考察后曾表示:“兩年前的國際評估讓交大物理系出現了勃勃生機。”
2011年,清華大學更是宣布將逐步建立覆蓋所有學科專業的國際評估制度。
然而,取得如此效果的國際評估在國內卻一直停留在小眾范圍之內。目前曾嘗試過國際評估的也基本僅限于以上幾所高校。國際評估的推廣是時機未到還是動力不足?
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東北大學教授王興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目前國內多數高校距離國際評估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仔細觀察一下,目前開展國際評估試點的基本都是國內最頂級的學校。它們的辦學水平和國際化程度與國外大學已經有一定的可比性。”王興偉說,但對于國內大部分高校而言,其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實際水平與國外的評估體系要求差距太大,比如,國外評估很多都是把高引用論文數作為衡量學科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國內很多學校的學科專業連SCI收錄的文章都沒有幾篇。
對此,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也表示,從操作層面上看,中國2000多所高校如果大范圍進行國際評估,將花費巨額成本,不具可行性。
“從更現實的角度看,學校的國際評估應該是使專家更多地站在國際視野上對學校的發展作出評判,這無疑是件好事。這樣,評估國際化在現階段才具有更現實的意義。”王興偉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2018年中科院“化時代”研究生國際化學學術論壇在長春舉行 2018-11-05
- 中國國際化纖會議探尋“聯動發展全球化纖工業” 2016-09-13
- 先進材料國際化示范學院院長招聘啟事 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