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的交流與傳播,在世界范圍內的主要手段和載體之一是學術期刊。如今世界范圍內的英文科技期刊總數之大,令人瞠目。每當一門新的學科萌芽而出,與其相應的一本新的學術期刊便會接踵而至。在單個學科內,學術期刊的數量與學科的熱門程度及研究深度有很大的關聯。在同一學科中,經常會有幾本期刊同時存在,以不同的刊名(Journal Title)、版本(Format)及出版形式(Style)出現,供作者和讀者選擇。這種現象在國際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中很普遍,也是與中國學術期刊出版差別最明顯的地方。對中國科技工作者而言,在這許多的選擇對象中挑出一本適合自已論文的載體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一次,需要有個調查和選擇的過程。
調查的渠道與方法多種多樣,簡單地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圖書館內的普查。在國家級或省級的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里,世界范圍內的英文期刊雖然不全,但還是能查到不少。根據學科名稱和關鍵詞可以查到與作者論文內容相匹配的刊物,而且可以借閱,詳細了解該刊物的出版內容和形式,以及對投稿的具體要求;二是在網上查詢。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學術出版社和學術團體,無一例外地擁有自己龐大的因特網站和快速的檢索系統。網頁上不但詳細地列出所有出版的學術期刊(多按刊名的字母順序或學科排列) ,而且根據關鍵詞檢索起來非常快捷方便。作者一旦輸入關鍵詞,即可找到與之相關的所有刊物,而且可以通過鏈接馬上進入每本期刊的主頁(Journal Home Page),查詢該刊的出版宗旨和范圍(Aim and Scope),及其它與該刊有關的信息。比如主編姓名、單位、聯系辦法、期刊出版頻率、版本設計、投稿須知等等。這種網上查詢手段大大減輕了學者對期刊初選的工作量,很受歡迎。但缺陷是使用者必須有一定的計算機檢索技能和互聯網支撐系統;第三種渠道是通過交流獲得信息, 包括和導師、師兄妹、同事之間的交流,以及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等,有目的地與同行學者交流發表文章方面的經驗,從中了解本學科內的國際期刊種類與名稱。另外,不少西方出版社的編輯(Publishing Editor/Publisher)和促銷人員(Marketing Manager)經常帶著其出版社出版的期刊參加有影響的學術年會,這也是中國作者了解學科內不同期刊的好機會。此外,許多知名期刊的主編經常是這種學術年會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如果作者能創造機會與主編們溝通,則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期刊的特點和差別。總而言之,這幾種渠道綜合起來使用,中國作者便能對本學科內出版的各種國際英文期刊有個大概的了解,但最終選哪本刊物投稿,還需做更進一步的考證。
首先是對自己所要發表的科研成果的評估。在同一學科內眾多的期刊中,其學術檔次、出版質量與知名度是有很大差異的。越是頂尖的期刊,對論文的學術和文字質量要求越高。所以作者對自已論文的定位很關鍵。如今衡量期刊檔次高低的普遍標準是該刊的引用系數(Impact Factor),但刊物的歷史和口碑也很重要 。其次,是作者對不同檔次的期刊的了解程度,最好是越深入越好。從刊名到主編和出版內容,了解得越詳細越好。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彼知己, 有的放矢。
此外,在許多熱門的學科里,期刊的種類很多,再加上邊緣學科的交叉覆蓋,選擇的范圍很廣。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是簡單的檔次間的匹配了,其它的因素也應該進入考量的范圍。比如期刊的投稿方式、審稿速度、出版質量(包括出版速度)、刊物的印刷質量,以及出版社在抽印本、單行本及彩圖等方面的收費標準等,均可成為作者選擇投稿刊物的入選條件。在這諸多考慮因素中,出版速度(Publishing speed)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作者選擇投稿刊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論文發表速度的快慢與刊物主編、刊物大小和出版社的經營理念有很大的關系。統而言之,論文發表的快慢,取決于論文在編輯部內被審定的速度和論文被接受以后在出版社的發表速度。一篇論文投到期刊的編輯部后,如果主編能很快地將論文送審,而且審稿人能較快地將意見反饋回主編,那么該論文是被采納、修改還是拒絕都能較快地有個結果;反之,作者則會在漫長的等待中渡過。一本期刊的審稿速度還取決于其它許多因素,如稿源情況、編輯的工作量、來稿質量等等。除非作者親身經歷,很難有所把握和了解。但通過瀏覽一本期刊在過去一年內發表的文章,作者可以對此有個大致的考量。在英文科技期刊發表的文章中,大部分文章在首頁的作者單位下,注明稿件的投稿日期(Received Date),修改日期(Revised Date)和文章最終被接納的日期(Accepted Date)。如果一本期刊一年內發表的文章,從投稿到文章被接受都有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特刊除外) ,則暗示著該刊的審稿周期可能較長。如果作者投稿到這樣的刊物,需對漫長的等待有所準備。一旦文章被采納并送交出版社,其發表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其快慢程度作者通過瀏覽已經發表的文章也能有所了解。現在大部分的國際英文科技期刊,都有網上發表(Publishing On-line)和印刷本發表(Publishing in Print)的雙重出版體系。如果作者的原稿質量過關,回復校樣也比較及時,則論文在網上發表的速度都是較快的。一般來說,論文的被接納日期和論文在網上正式發表的日期應該相距4-8周。當然,不同的出版社的出版效率有所不同,但作者如能對此有所了解,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焦慮和期盼。但在印刷本(Issue in Print)上發表的快慢就很難預料了。因為決定的因素很多,比如出刊頻率——月刊的出版周期肯定要比季刊短;又比如刊物的大小——每期有幾百頁版面的期刊的出版周期比只有幾十頁的就要短得多。而這些因素都是作者不能左右的,一旦文章在網上發表后,文章何時能在印刷本上發表就不是作者通過催促出版社能夠解決的了。
總而言之,如果科技論文作者想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盡快地發表自己的文章,在選擇投稿刊物時,最好能較全面地考慮到以上諸多因素,爭取在候選期刊中選出一本真正能夠既快又好地發表自己論文的刊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9918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趙宇亮院士:科技論文“三認三不認”原則該改 2019-03-15
- 2017中國科技論文產出態勢評述:我國超八成卓越論文來自高校 2017-11-28
- 如何徹底征服審稿人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