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敬權教授團隊在高分子材料TOP期刊《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以“Recent advances in stimuli-responsive polymer systems for remotelycontrolled drug release”為題發表有關刺激響應型高分子材料在可控性藥物釋放領域的綜述文章,該雜志的影響因子IF=24.505,SCI /一區期刊(DOI:doi.org/10.1016/j.progpolymsci.2019.101164)。該文章詳細討論了近紅外光、可見光、紫外光、微波、磁場、電場和聲波等對環境響應型高分子基構筑的藥物運載體系的調控機理以及在可控性藥物釋放中的應用,并對環境響應型高分子基藥物運載和可控釋放體系的設計機理、發展前景、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青島大學為該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共同作者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博士生張愛堂和李愛華老師,通訊作者是劉敬權教授和新南威爾士大學的Cyrille Boyer教授。
環境響應型高分子指的是一些能夠對外界環境的微小變化做出刺激性響應的一類功能高分子材料,又稱為智能高分子。因為這種高分子材料的獨特性能,近年來備受各個領域的關注與研究。這些新興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構筑的納米體系能夠對某些特定的刺激做出特異性識別,并且自身能夠產生特定的應激反應。通常根據刺激信號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將這種響應型高分子材料劃分為化學響應型高分子,物理響應型高分子和生物響應型高分子材料;瘜W刺激主要包括生物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酸堿值和離子影響因素等的變化;物理刺激主要包括溫度、光、電和磁場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引起的刺激性響應;生物刺激主要包括各種生物分子、分解酶以及細胞內環境等的變化引起的刺激性響應。環境響應型高分子聚合物因其獨特的性質而被廣泛應用于化學檢測、傳感器、組織工程和藥物運載與釋放等醫學領域當中。
構建對近紅外光、可見光、紫外光、微波、磁場、電場和聲波等對環境因素響應的高分子基納米載藥體系可以大幅減少材料的毒副作用、避免運輸途中的藥物擴散、提高靶向效率從而達到可控性藥物釋放的目的。同時,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誘導產生的過高熱也可以與化學藥物起到協同治療的效果,進而提高體系的治療效率。然而,目前對于不同運載體系材料在生物體中毒性的基礎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未來的工作可以集中在環境刺激型高分子載藥體系的可分解與可代謝方向,進一步研究可分解與可代謝的途徑和機理,建立發展載藥材料在生物體中的毒性分析與評估機制,爭取早日將這些研究成果向臨床等實際生活中轉化。近幾年,劉教授團隊在該領域發表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文章,如ChemMedChem, 2018, 13, 1-17; Chem. Eng. J., 2018, 342, 120-132;Eur. Polym. J., 2017, 92, 51-60; J. Mater. Chem B, 2017, 5, 7403-7414;Chem. Eur. J. 2014, 20, 12945-12953; Eur. Polym. J., 2014, 50, 9-17。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79670019301704?via%3Dihub